下华首台留别旋庵海发上人
明末清初 · 陈恭尹
木绵花发似春风,不信登临是岁终。
百粤晴江山色外,六时行径水声中。
自来下土为游子,肯料东林别远公。
他夜相思何处望,白云天上佛灯红。
百粤晴江山色外,六时行径水声中。
自来下土为游子,肯料东林别远公。
他夜相思何处望,白云天上佛灯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华首台上,回望南方壮丽的山川景象,以及对远方僧侣的深厚情感。首句“木绵花发似春风”以繁盛的木绵花比喻春天的生机,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温暖与希望。接着,“不信登临是岁终”,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即使是在年末,也能在自然美景中找到新的开始。
“百粤晴江山色外,六时行径水声中”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南方山水之美,无论是晴朗的天空还是蜿蜒的河流,都充满了诗意。诗人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与之融为一体,感受着时间的流动和生命的韵律。
“自来下土为游子,肯料东林别远公”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僧侣的深切思念。在旅途中,诗人或许曾是孤独的游子,但此刻,他对东林寺的僧侣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这份情感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心中永恒的牵挂。
最后,“他夜相思何处望,白云天上佛灯红”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想象着未来的夜晚,当独自一人时,如何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那份温暖与慰藉。白云之上,佛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象征着心灵的指引与希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友情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