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饮者尊尚苦味有感成诗
适口固匪他,诗人咏其旨。
岐黄作本草,甘辛味所纪。
惟清香滑辣,四事世云尔。
孟诜注为苦,自不烛厥理。
至今蔑公论,遂以诜为是。
乖僻随耽嗜,不尔遽遭诋。
气禀炎上作,无与诸胆比。
人情素弗食,尝者为雪耻。
柳家集众药,意在勖诸子。
未闻无其故,反以彼为美。
一呷三掉头,强咽身耸起。
从来好欢伯,可畏非可喜。
孤负太和名,翻作搅肠水。
因思俗颠倒,类此盖多矣。
大路指为迂,曲径偏践履。
郑声既可恶,满市更盈耳。
憔悴间姬姜,一莸杂兰芷。
贪浊和者众,独清竞萋菲。
善恶久相淆,何特酒而已。
至当终难掩,岂必随风靡。
革弊会有时,周道本如砥。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曲糵:酿酒工具,这里指代美酒。醴:甜酒。
匪:非。
旨:深意,旨趣。
岐黄:中医的代称,黄帝岐伯。
甘辛:甘甜和辛辣。
颠倒:混乱,不正常。
郑声:指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音乐,被认为是乱音。
满市:市场上的声音。
姬姜:泛指美女。
莸:一种有臭味的草。
兰芷:兰花和白芷,比喻高尚品德。
萋菲:形容草木茂盛,引申为竞争激烈。
相淆:混淆。
至当:最恰当的道理。
周道:大道,正道。
砥:磨刀石,比喻坚定不移。
翻译
悠远的古代美酒,曲糵酿成甘甜的醴。口感醇厚非他物,诗人赞美它的深意。
岐黄医术中的基础,以甘辛之味记录。
唯有清香与微辣,世间如此评价它。
孟诜注解为苦涩,他自己并未理解其理。
至今公论被忽视,人们认为孟诜是对的。
怪癖源于过度喜好,否则会遭受贬低。
其性热如火,与胆汁不同。
一般人不常品尝,尝过的人以此洗去耻辱。
柳宗元汇集众多药材,意在激励后辈。
从未听说无理由,反而视其为佳品。
一小口也要回味,强忍吞下身体颤抖。
向来好酒之人,虽可怕却不可喜。
辜负了和谐的美名,反而成了搅扰肠胃的液体。
想到世俗的颠倒,类似的情况很多。
大道被视为迂回,曲径却被偏爱。
郑国音乐令人厌恶,充斥市场的噪音更多。
憔悴的女子与贤良相比,如同莸草混杂兰花。
贪婪污浊者众多,唯有清高者孤独。
善恶混淆已久,岂止是酒的问题。
真正的道理难以掩盖,怎能随波逐流。
改革弊病总有时,大道始终如砥砺前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吕所作,名为《近世饮者尊尚苦味有感》。诗中通过对酒的咏叹,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人们偏好苦味酒的一种不赞成态度,并借此反思世人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观念。
首先,诗人提到“悠悠古先酒,曲糵化为醴”,意指古代的美酒经过发酵而变得甘甜。接下来,“适口固匪他,诗人咏其旨”表明这种酒适合大众的口味,而诗人则赞颂它的韵味。
然而,在“岐黄作本草,甘辛味所纪”的描述中,岐黄被用来比喻医药书籍,本草学对各种味道进行分类记载。这里暗示了酒不仅是一种饮品,也可能带有药效或其他特性。
随后,“惟清香滑辣,四事世云尔”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流行的苦味酒的质疑和不解,它既没有传统美酒的甘甜,又不符合本草学记载的滋味标准。
在“孟诜注为苦,自不烛厥理”的一句中,诗人引用孟诜的观点认为这种苦味是错误的,而自己并不认同这种观念。紧接着,“至今蔑公论,遂以诜为是”则指出直到现在,有的人仍然坚持孟诜的看法,将苦味视作美德。
诗人继续表达自己的不满:“乖僻随耽嗜,不尔遽遭诋。气禀炎上作,无与诸胆比。”这里他批评那些偏好奇特、独特口味的人,认为他们的选择无法与众所周知的美酒相比。
“人情素弗食,尝者为雪耻”则是对人们不愿意接受传统滋味而选择苦味酒的讽刺,这些尝试新奇之人的行为在诗人看来是可耻的。
接下来的几句:“柳家集众药,意在勖诸子。未闻无其故,反以彼为美”表达了对那些将苦味酒与传统滋味相提并论的人的不解,他们甚至没有找到这样做的原因,却仍然认为这种苦味是值得赞美的。
诗人继续抒情:“一呷三掉头,强咽身耸起。从来好欢伯,可畏非可喜。”这里他形容尝试这种苦酒的人的反应,看起来既不舒服也不令人愉快。
紧接着,“孤负太和名,翻作搅肠水”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些偏好的批评,他认为那些追求独特滋味的人实际上是在背离传统美酒的和谐之名,而是制造出扰乱内心的情状。
最后,“因思俗颠倒,类此盖多矣。大路指为迂,曲径偏践履。郑声既可恶,满市更盈耳”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他认为这种颠倒是非的现象在世间普遍,而那些所谓的“美好”事物往往被误导和曲解。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酒味偏好的批评,探讨了人们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如何随着时间和社会风气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