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送张仲实宜兴州教授赏析

送张仲实宜兴州教授

宋末元初 · 方回
天未丧斯文,遁翁续思孟。
戒慎恐惧传,源流独也正。
□□中节情,未发为善性。
人己不睹闻,了无一可侦。
上璧□□朗,下譬深渊靓。
尚复有形迹,两物相照映。
人心统性情,本□垢可净。
鬼神不能知,匣中未开镜。
所以古君子,一恬□□□。
学者当此时,养之惟以敬。
述者于兹明,作者于兹圣。
三畏孰为首,战兢保天命。
武林子张子,早执文□□。
□□将相家,炎绍四大姓。
未应钓渭□,□□□□□。
□□□□□,□见退之病。
中年有省悟,坐觉浮华屏。
宜兴□□□,□□闻且榜。
诸生望绛帐,□以慰郊迎。
朱子所著书,率□□□□。
当于谨独上,有法更究竟。

拼音版原文

tiānwèisàngwéndùnwēngmèng

jièshènkǒngchuányuánliúzhèng

□□zhōngjiéqíngwèiwèishànxìng

rénwénlezhēn

shàng□□lǎngxiàshēnyuānliàng

shàngyǒuxíngliǎngxiāngzhàoyìng

rénxīntǒngxìngqíngběngòujìng

guǐshénnéngzhīxiázhōngwèikāijìng

suǒjūntián□□□。

xuézhědāngshíyǎngzhīwéijìng

shùzhěmíngzuòzhěshèng

sānwèishúwèishǒuzhànjīngbǎotiānmìng

línzhāngzǎozhíwén□□。

□□jiāngxiāngjiāyánshàoxìng

wèiyìngdiàowèi□,□□□□□。

□□□□□,□jiàn退tuìzhībìng

zhōngniányǒushěngzuòjuéhuápíng

xīng□□□,□□wénqiěbǎng

zhūshēngwàngjiàngzhàng,□wèijiāoyíng

zhūsuǒzhùshū□□□□。

dāngjǐnshàngyǒugèngjiūjìng

注释

遁翁:指遁世的隐士。
思孟:孔子弟子孟子的思想。
戒慎恐惧:谨慎小心,充满敬畏。
炎绍:古代两个显赫的家族。

翻译

天道尚未毁灭文德,遁翁继续思孟之道。
谨慎恐惧的精神传承,源头和流派都正直。
内心深处遵循节制,未显现时已为善良。
人我皆不知晓,毫无破绽可寻。
高洁如上璧,深邃如深渊。
仍有痕迹可见,两者相互辉映。
人心统摄性情,原本洁净无垢。
鬼神无法洞察,如同未开启的镜子。
因此古代君子,心境恬淡无欲。
学者在这样的时刻,应以恭敬之心滋养。
讲述者在此阐明,创作者在此神圣。
敬畏何者为先,战战兢兢守护天命。
武林子张子,早年就掌握文章之道。
他们出自将相之家,炎绍四大世家。
不应效仿姜太公钓鱼,等待时机。
世事变迁,可见韩愈的忧虑。
中年有所醒悟,顿感浮华退去。
宜兴之地,名声流传且受推崇。
学子期待着红帐讲学,以此慰藉迎接。
朱熹所著书籍,大都深奥难解。
应当在独自一人时,深入研究,达到极致。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送张仲实宜兴州教授》。从内容上看,诗人是在送别自己的朋友或同僚,表达了对学术传承和个人修养的重视,以及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诗中“天未丧斯文”一句,引用了《易经》的“天未丧斯文也”之语,表明文化传承依然存在。接着,“遁翁续思孟”则是说要继承儒家思想,特别是孟子的学说。这两句交代出了诗人对于学术传承的重视。

“戒慎恐惧传,源流独也正。”表达了对待人接物、处事须谨慎、有敬畏之心的态度,以及这种正确的道德观念应是历来传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中节情,未发为善性。”此句强调了个人品行的修养和内在美好的本性。诗人认为,这种品质不仅对个人修身有益,也是社会和谐与道德建设的基石。

接下来的部分,诗人提到“上璧□□朗,下譬深渊靓。”则是在描绘一个理想中的学者形象,他们能够洞察事物的表里,既能明辨事理,又能深入探讨道德之奥。

“尚复有形迹,两物相照映。”这句话可能在强调,即使是外在的行为,也应与内心的修养相辅相成,互为映衬,以此来检视自己的言行是否一致。

“人心统性情,本□垢可净。”表达了诗人对于人心本性的看法,认为人心之所以能达到纯净,是因为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

“鬼神不能知,匣中未开镜。”此句可能是在比喻,即使是超自然的力量,也无法完全洞悉人的内心世界,只有通过个人的自我反省,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诗人在接下来的部分,强调了对古代圣贤之道的尊崇,以及学者应该如何在此基础上修身养性。同时也提到了“三畏孰为首,战兢保天命。”这里的“三畏”可能指的是《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即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和敬畏之心。

最后,“武林子张子,早执文□□。”以及随后的几句,都是在赞美张仲实这位学者,对于文化传承和个人修养的重视,以及他将会在宜兴州教授职位上有所成就。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一篇送别之作,更是诗人对于学术修养、道德观念以及个人的自我实现等主题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张仲实的赞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和使命,以及如何在动荡的时代中保持个人品格与学术追求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