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观使郑尚书(其二)
宋 · 李曾伯
秉钺岷峨去,分弓淮海游。
安危勤阃略,得失假家谋。
不易猗兰操,何伤薏苡羞。
盖棺公论定,知罪付春秋。
安危勤阃略,得失假家谋。
不易猗兰操,何伤薏苡羞。
盖棺公论定,知罪付春秋。
注释
秉钺:手持权柄,比喻掌握军权。岷峨:四川的岷山和峨眉山,代指蜀地。
淮海:淮河和东海,泛指中原地区。
阃略:军事策略,出自闺门之内,指家庭或内部的决策。
家谋:家族的谋略,指依靠家人智慧。
猗兰操:古琴曲名,象征高洁的品格。
薏苡羞:典故,指因小事受冤枉,比喻无端受指责。
盖棺:人死后,棺材盖上,表示生命结束。
公论:公众的评价,公正的判断。
春秋:史书,这里指历史的评判。
翻译
手持权柄离开岷峨之地,分道扬镳游历淮海之间。无论安危都勤劳于战略决策,成败都借助家族智慧来权衡。
坚守如《猗兰操》般的操守,不因薏苡明珠之嫌而受伤害。
等到盖棺定论的时候,是非功过自有历史公正评判。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名为《挽观使郑尚书(其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朋友离别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思考。
"秉钺岷峨去,分弓淮海游。" 这两句描绘了朋友分别时的情景。"秉钺"指手持兵器或官印,这里可能象征着朋友即将踏上旅程。而"岷峨"则是地名,代指远行的方向;"分弓淮海游"则表达了朋友要去往不同的地方,可能是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乡。
"安危勤阃略,得失假家谋。" 这两句展示了诗人对于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家庭安危的担忧。"安危"指的是安全与危险的状态,而"阃略"则是细致考量的意思;"得失"表示成功与失败,"假家谋"则是在询问家人的意见或寻求他们的帮助。
"不易猗兰操,何伤薏苡羞。"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和忠诚的坚守。"猗兰"是一种香草,而"不易猗兰操"则是指即使环境改变也不改变初衷;"薏苡羞"则是形容自己对朋友之事感到羞愧或自责。
最后,"盖棺公论定,知罪付春秋。" 这两句传达了诗人对于历史评价的认知和对过错的反省。"盖棺"指的是古代用来封存文书的器物,而"公论定"则是指由公正无私的人来评判;"知罪付春秋"则意味着将自己的错误交给历史来评说。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朋友离别和未来命运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忠诚和个人过错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