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琴诗,并叙
宋 · 苏轼
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
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
新琴空高张,丝声不附木。
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
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
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
新琴空高张,丝声不附木。
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
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
注释
破琴:破损的琴。未修:未修复。
琴意足:琴韵丰富。
十三弦:传统十三弦琴。
音节如佩玉:声音清脆如玉佩撞击。
新琴:新购置的琴。
丝声不附木:琴弦无法发出应有的声音。
宛然:仿佛。
七弦筝:古代七弦乐器。
动与世好逐:随着世俗喜好而变化。
陋矣:鄙陋。
房次律:旧有的音乐规则。
堕流俗:陷入庸俗。
悬知:料想。
董庭兰:虚构的高雅音乐家。
不识无弦曲:不懂欣赏无实际琴弦的音乐。
翻译
虽然琴身破损未修,但琴中仍充满琴韵。谁说只有十三根弦,其音调犹如佩玉般清脆。
新琴虽张挂,却无法发出和谐的丝音。
它如同七弦筝般,随世俗喜好而动。
简陋的律制让我遗憾,遵循旧规落入了庸俗。
可以预见,董庭兰这样的高人,定会欣赏无弦之曲的深意。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破琴诗》。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比新旧两种不同的琴,表达了自己对于音乐和生活态度的独到见解。
“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这两句表明尽管老琴已经损坏,但它所蕴含的音乐精神依然充沛。"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这里以十三根琴弦来形容声音之美妙,如同佩戴的珍珠一般。
“新琴空高张,丝声不附木。”则是在说新琴虽然看起来华丽,但发出的声音却缺乏深沉和韵味,不如老琴那般内涵丰富。"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这两句描写了古筝的音色之美,每一次演奏都能引领潮流,与时下所好相随。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诗人批评当下的音乐标准低俗,人们只是跟从而不求甚解。"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古代琴圣董奉的敬仰,以及对于没有弦的乐器(可能指筚篥之类)仍然能够发出美妙声音这一艺术境界的赞叹。
整首诗通过旧琴与新琴、七弦筝等不同乐器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于音乐本质和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出苏轼个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