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答诗社诸君
真钢须百鍊,明镜要重磨。
眼底如君少,閒中得子多。
兵连犹未解,莫厌数相过。
鉴赏
这首诗是金末元初时期诗人段成己所作的《赠答诗社诸君》。诗中以“卖药韩康伯,能诗张志和”开篇,巧妙地将两位历史上的文人典故引入,表达了对诗友们的敬仰与期待。接着,“真钢须百鍊,明镜要重磨”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了艺术创作需要不断锤炼和打磨,寓意诗人们应不断追求卓越。
“眼底如君少,閒中得子多”则表达了诗人对诗友们才华的赞赏,认为在众多诗人中难得有如此才华横溢者,并在闲暇时光中能够产出优秀的作品。最后,“兵连犹未解,莫厌数相过”两句,借时局动荡之景,表达了诗人希望在纷扰的世事中,诗友们能常相聚,共享心灵的慰藉,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真挚,既展现了诗人对诗友们的深情厚谊,也蕴含了对艺术追求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怀,是一首富有内涵的赠答之作。
词语解释
百鍊的意思:1.亦作“ 百炼 ”。多次锻炼;久经磨炼。 汉 应劭 《汉官仪》卷上:“金取坚刚,百鍊不秏。”《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孙 ( 孙礼 )疏亮亢烈,刚简能断; 卢 ( 卢毓 )清警明礼,百鍊不消,皆公才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三昧上真炁已全,百炼中凡心俱浄。”2.宝刀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吴大帝 有宝刀三……一曰百鍊,二曰青犊,三曰漏影。”...
韩康的意思:汉 赵岐 《三辅决录》卷一:“ 韩康 ,字 伯休 , 京兆 霸陵 人也。常游名山,采药卖於 长安 市中,口不二价者三十餘年。时有女子买药於 康 ,怒 康 守价,乃曰:‘公是 韩伯休 邪,乃不二价乎?’ 康 叹曰:‘我欲避名,今区区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遂遯入 霸陵山 中,博士公车连徵不至。”事亦见《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后遂以“韩康”借指隐逸高士。亦泛指采药、卖药者。 南朝 陈 徐陵 《长安道》诗:“ 韩康 卖良药, 董偃 鬻明珠。” 唐 李颀 《答高三十五留别便呈于十一》诗:“ 韩康 虽...
康伯的意思:(1).指 后汉 隐士 韩康 。 康 字 伯休 ,常采药名山,卖于 长安市 ,口不二价者三十余年。 长安市 妇孺皆知,后遁入 霸陵山 中隐居。见《后汉书·逸民传·韩康》。 唐 李贺 《感讽》诗之四:“ 君平 久不反, 康伯 遁国路。”(2).豆豉的一种。《北堂书钞》卷一四六引《博物志》:“外国有豉法,以苦酒溲豆,暴令极燥,以麻油蒸讫,復暴三过,擣椒屑合之,中国谓之康伯。”...
明镜的意思:◎ 明镜 míngjìng(1) [mirror]∶明亮的镜子,比喻完美的典范谦恭礼节的明镜(2) [perceive]∶明察;明鉴今提五个首级首告,望相公老爷明镜。——《古今小说》...
如君的意思:◎ 如君 rújūn[concubine] 妾的别称...
数相的意思:犹命相。指人的命数和可据以推断祸福的形貌特征。《宋书·颜延之传》:“夫数相者,必有之徵,既闻之术人,又验之吾身,理可得而论也。”...
相过的意思:(1).谓太阳过赤道内外各二十三度半。《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过也。” 杜预 注:“二分日夜等,故言同道。二至长短极,故相过。” 杨伯峻 注:“ 谈迁 《国榷》引 明 李天经 曰:‘太阳行黄道中线,迨二分而黄道与赤道相交,是为同道。二至则过赤道内外各二十三度,是谓相过。’”(2).互相超越。《管子·治国》:“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文子·自然》:“如此即万物一齐无由相过。” 宋 苏轼 《儒者可与守成论》:“德既无以...
眼底的意思:◎ 眼底 yǎndǐ(1) [the bottoms of eyes]∶用某种器械通过瞳孔所能观察到的眼内构造。如:脉络膜、视网膜、视神经乳头等(2) [right before one’s eyes]∶眼前;眼里登楼一望,全城景色尽收眼底...
要重的意思:犹重要。多指重要的职位或地域。《北齐书·段荣传》:“然僻於好色,虽居要重,微服间行。”《新唐书·张宿传》:“諫议职要重,当待贤者。”《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五年》:“ 岳 ( 贺拔岳 )以 夏州 被边要重,欲求良刺史以镇之。”...
张志的意思:(1).同“ 张致 ”。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二出:“你莫道,没这样儿。苦欺它道没张志!” 钱南扬 校注:“张志,犹云样子。” 元 无名氏 《小孙屠》戏文第八出:“休得听闲説是非,劝娘行也休得呕气。这般闲争甚巴臂,傍人听是何张志。” 明 《杀狗记·蒋园结义》:“对面间枉屈人,甚张志。”(2).方言。谓注意衣着仪表。 明 沉榜 《宛署杂记·民风二》:“脩边幅曰张志。”...
真钢的意思:纯钢。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钢铁》:“真钢是精铁百炼,至斤两不耗者,纯钢也。”...
中得的意思:切合。 汉 王充 《论衡·寒温》:“岂喜怒之气,为小发不为大动邪?何其不与行事相中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