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十四)
唐 · 白居易
有一燕赵士,言貌甚奇瑰。
日日酒家去,脱衣典数杯。
问君何落拓,云仆生草莱。
地寒命且薄,徒抱王佐才。
岂无济时策,君门乏良媒。
三献寝不报,迟迟空手回。
亦有同门生,先升青云梯。
贵贱交道绝,朱门叩不开。
及归种禾黍,三岁旱为灾。
入山烧黄白,一旦化为灰。
蹉跎五十馀,生世苦不谐。
处处去不得,却归酒中来。
日日酒家去,脱衣典数杯。
问君何落拓,云仆生草莱。
地寒命且薄,徒抱王佐才。
岂无济时策,君门乏良媒。
三献寝不报,迟迟空手回。
亦有同门生,先升青云梯。
贵贱交道绝,朱门叩不开。
及归种禾黍,三岁旱为灾。
入山烧黄白,一旦化为灰。
蹉跎五十馀,生世苦不谐。
处处去不得,却归酒中来。
注释
燕赵士:指来自燕赵地区的读书人,通常指北方的士人。奇瑰:奇特,不寻常。
典:抵押。
草莱:草野,比喻平民百姓。
王佐才:辅佐帝王的杰出才能。
济时策:拯救时弊的策略。
君门:朝廷,皇帝的宫殿。
三献寝不报:三次进献计策都没有得到回应。
青云梯:比喻高官显位。
朱门:红漆大门,象征富贵人家。
黄白:代指黄金和白银,这里指炼丹求仙。
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形容事业无成。
生世苦不谐:一生过得不顺利,事事不顺心。
翻译
有一位来自燕赵的士人,他的言行举止十分奇特。他天天到酒馆里去,常常典当衣物只为换几杯酒。
问他为何如此落魄,他说自己生于草莽之间。
命运寒冷且微薄,空有一身辅佐帝王的才能。
并非没有救世之策,只是缺乏进谏的良机。
三次献策未得回应,只能空手而归。
同窗好友已高升,如登青云之梯,贫贱富贵断了交情。
豪门大宅的门始终敲不开。
回到乡下种稻麦,又遭遇三年大旱。
入山求仙炼丹,最终也化为尘埃。
五十余载光阴蹉跎,人生总是不顺遂。
无论何处都难以容身,只能重返酒肆之中寻求慰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燕赵士人的落拓境遇。开篇即以“有一燕赵士,言貌甚奇瑰”勾勒出一个特立独行的形象,这个人日常沉迷于酒家之中,以至于脱下身上的衣物去换取几杯酒来饮用。诗人通过这个细节展示了他生活的困顿与无奈。
“问君何落拓,云仆生草莱。”这两句表达了对士人的询问,他为何会如此落魄,以及他可能寄寓于自然界的某种情感投射。"地寒命且薄,徒抱王佐才"则更深层次地揭示出士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即便是有才能,也只能是徒劳无功。
接下来的“岂无济时策,君门乏良媒”表达了诗人对士人的关切,他没有办法在这个社会中找到施展自己的机会,门路阻塞,没有良好的帮助与机遇。"三献寝不报,迟迟空手回"则是士人向权贵献策,但始终得不到回音,只能空-handed地返回。
诗的后半部分转而描写“亦有同门生,先升青云梯”,这是对比之笔,一位与他同门的学子却早已功成名就,达到了高处。"贵贱交道绝,朱门叩不开"则指出社会的阶层固化,即便是士人也难以跨越。
随后“及归种禾黍,三岁旱为灾”、“入山烧黄白,一旦化为灰”两句转换了情境,从士人的个人境遇到自然灾害的描述。"蹉跎五十馀,生世苦不谐"则是对生命无常与苦难的感慨,而“处处去不得,却归酒中来”最终表达了士人对于现实世界的绝望,无奈之下,只能再次回到酒中寻找暂时的逃避。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和环境描写,展现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境遇之间的矛盾,以及个人的无力感。同时,它也反映出唐代社会对于士人阶层的残酷与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