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葛稚川赠内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葛令当年勾漏去,求仙却娶鲍家姝。
双栖红翠三花树,对写烟霞五岳图。
芙蓉自可为金液,蛱蝶何知在玉壶。
将子罗浮明日返,人疑桂父与麻姑。
双栖红翠三花树,对写烟霞五岳图。
芙蓉自可为金液,蛱蝶何知在玉壶。
将子罗浮明日返,人疑桂父与麻姑。
鉴赏
这首诗以葛稚川的故事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对爱情、自然与修行的深刻思考。开篇“葛令当年勾漏去”,借用了葛洪求仙的典故,暗示主人公葛稚川曾远赴勾漏寻求长生之道。然而,“求仙却娶鲍家姝”一句,出人意料地揭示了他最终选择了世俗的婚姻生活,娶了鲍氏为妻,这与传统仙道故事中追求独身或隐居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接下来的“双栖红翠三花树,对写烟霞五岳图”描绘了一幅浪漫而充满诗意的画面,葛稚川与妻子共同生活在繁花似锦的环境中,仿佛与自然界的美好融为一体,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对山水烟霞的热爱和向往。这种对自然美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外在的景致上,更深入到内心的修养与追求之中。
“芙蓉自可为金液,蛱蝶何知在玉壶”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芙蓉与金液、蛱蝶与玉壶分别代表了高洁与纯净、自由与束缚,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对现实局限性的反思。芙蓉可以成为金液,象征着内在精神的升华;而蛱蝶在玉壶中,虽自由飞翔,但终究被限制于容器之内,寓意着即使身处美好的环境,也难免受到外界条件的约束。
最后,“将子罗浮明日返,人疑桂父与麻姑”则以葛稚川即将返回罗浮山,与传说中的桂父和麻姑相会,暗示了他内心对于超脱世俗、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的渴望。这里的“罗浮”不仅是地理上的山峰,也是象征着理想的彼岸,而“桂父与麻姑”则是神仙的代称,代表着超越凡尘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葛稚川的故事,巧妙地融合了个人情感、自然景观与修行哲学,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与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传统仙道故事的创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