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南禅长老和诗不已,故作《六虫篇》答之赏析

南禅长老和诗不已,故作《六虫篇》答之

宋 · 苏轼
凤凰览德辉,远引不待遣。
鷾鸸恋庭宇,倏忽来千转。
那将坐井蛙,而比谈天衍。
蠹鱼著文字,槁死犹遭卷。
老牛疲耕作,见月亦妄喘。
东坡方三问,南禅已五反。
老人但目击,侍者应足茧。
最后《六虫篇》,深寄恨语浅。

注释

览:欣赏。
德辉:美德的光辉。
鷾鸸:鹭鸶。
坐井蛙:比喻目光短浅的人。
蠹鱼:蛀虫,这里指书籍蛀虫。
月:月亮。
三问:多次提问。
五反:多次反思。
目击:亲眼目睹。
足茧:脚上的老茧,形容辛劳。
恨语:遗憾的话语。

翻译

凤凰欣赏美德的光辉,无需等待命令就飞来。
鹭鸶依恋家中的庭院,忽然间盘旋千回。
怎能将自己比作井底之蛙,谈论天地无边无际。
蛀虫沉迷于文字,即使枯死也要被书卷裹挟。
老牛疲倦于耕田,见到月亮也会错觉喘息。
苏东坡还在提出疑问,南禅寺的人已经多次反思。
老人只是静静观察,侍者想必脚上已磨出老茧。
最后的《六虫篇》中,深藏遗憾的话语看似浅显。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六种昆虫的形象和行为,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哲理的深刻感悟。

"凤凰览德辉,远引不待遣。" 这两句开篇即以凤凰之美丽,象征高洁的品格,而凤凰却不受召唤,自在地翱翔,显示出超然物外的情怀。

接下来的"鷾鸸恋庭宇,倏忽来千转。" 则描写了鸟儿对家园的依恋,以及它们迅速飞回的景象,这里可能隐喻着诗人对于故土或精神家园的向往。

"那将坐井蛙,而比谈天衍。" 这两句则借用了古代寓言中的“坐井观天”,以此来讽刺那些自认为看得很远大,但实际上视野狭窄之人。

"蠹鱼著文字,槁死犹遭卷。" 这里通过对书蠹(一种吃书的虫子)和鱼的比喻,表达了即使是微小的生命,也能在文字中留下痕迹,即便是死亡也不例外,这也许是在强调文学创作的永恒价值。

"老牛疲耕作,见月亦妄喘。" 这两句写的是一头老牛在劳累地耕作,并且即使看到明月,也只是徒增无谓的叹息。这可能是诗人对自己年迈体弱,但仍需坚持创作与生活的感慨。

"东坡方三问,南禅已五反。" 这里提到的“东坡”指的是苏轼本人,而“南禅”则是他在信仰上的追求和探索。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知识与修养的不断追求,以及内心世界的不停变化。

"老人但目击,侍者应足茧。" 这里的“老人”可能指的是诗人的自称,而“侍者”则是他的随从或弟子。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以目示意,侍从以足相应的画面,显示出师生间默契的关系。

最后一句"最后《六虫篇》,深寄恨语浅。" 则表明这首诗是对“六虫”——即昆虫类比喻的结束,同时也透露了诗人内心深藏的忧虑与感慨,虽然用词浅显,但情感却十分深沉。

整体来看,这首《六虫篇》通过各种昆虫的形象和行为,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知识、修养乃至宇宙万物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是一篇充满哲理与诗意的佳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