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不闻百舌
唐 · 顾况
百舌春来哑,愁人共待晴。
不关秋水事,饮恨亦无声。
不关秋水事,饮恨亦无声。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百舌:鸟名,因其能模仿多种鸟鸣而得名,此处形容春天来临。哑:指百舌鸟不再鸣叫,象征愁绪深重。
愁人:指内心忧虑、等待的人。
晴:指晴朗的天气,常用来寄托希望和期待。
秋水:借指秋天的河水,与当前季节不符,暗示愁情并非因自然环境。
饮恨:内心充满怨恨或悲痛,无法言表。
无声:形容愁绪深沉,无法通过声音表达。
翻译
百舌鸟在春天到来时却变得沉默无声,让忧愁的人们共同期待晴朗天气的到来。这与秋天的河水无关,只是满怀愁绪的人饮恨在心,却无从表达。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在春雨中的静谧与寂寞的情景。"百舌春来哑"表明在连绵的春雨中,即使是以模仿声音闻名的小动物“百舌鸟”也变得沙哑无声,似乎都沉浸于春意之中而不再吵闹。这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春日静谧的氛围,也暗示了一种压抑的情感。
"愁人共待晴"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忧虑和期待。春雨连绵,让人感到烦躁和不安,这份忧虑与外界的阴霾天气相呼应,共同期待着晴朗的到来。这不仅是对自然变化的感受,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渴望和无奈。
"不关秋水事"一句,表面上是在说春雨与秋水毫不相干,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试图摆脱某种往事或情绪的困扰。这里的“不关”可能包含了诗人对过往的割舍和对现实的接受。
"饮恨亦无声"则更深入地表达了诗人的悲哀。在无法释放的情感中,甚至连愤懑也只能在心底暗暗吞咽,不能发出声音。这是对内心世界最为微妙的描绘,也揭示了一种无声的抗争与自我控制。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春雨和百舌鸟哑声这一特殊的情境,抒发了诗人对静谧与寂寞、期待与忧虑、割舍与悲哀等复杂情感的深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