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山房赠阮尉烛诗韵
黄绶映春花,来作吏隐仙。
鸣琴镇白下,赋剑起通泉。
谁分读书烛,良价重蜡鞭。
官烛不以照,持此当坐前。
釜炊陋贵习,炬围嗤少年。
东壁得馀光,夜绩长不眠。
好留待他日,列照修史编。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翩翩:形容举止文雅。佳公子:美少年。
青丝:乌黑的头发。
络:束,系。
黄绶:黄色的官带。
春花:象征春天和官位。
吏隐仙:做官如同隐士般超脱。
鸣琴:弹琴。
白下:古代地名,南京的别称。
赋剑:提剑。
通泉:指有远大志向。
读书烛:象征学问。
良价:珍贵价值。
蜡鞭:比喻努力。
官烛:官府的灯火。
坐前:眼前。
釜炊:炊火。
陋贵习:简朴中显贵气。
炬围:嘲笑的目光。
嗤少年:嘲笑年轻人。
东壁:东墙。
馀光:微弱的光线。
夜绩:夜晚工作。
长不眠:彻夜不眠。
他日:未来。
列照:排列照亮。
修史编:编写历史。
翻译
潇洒的美少年,乌黑发丝束头顶。黄色官带映春花,他来做官似仙人。
弹琴声镇守白下城,提剑志向源自通泉源。
谁会赞赏读书灯,珍贵如蜡烛照亮前程。
官家灯火照不到,这烛光就放在我眼前。
简陋炊烟中显贵气,嘲笑少年无知轻浮。
东墙借来微弱光,夜晚勤奋工作不眠。
期待将来能留下,照亮历史的编纂篇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书生或文人的夜读图景,充满了对知识和学问的向往与追求。开篇“翩翩佳公子,青丝络白颠”勾勒出一位青年才子的形象,他的头发用青丝绳束起,白色额带衬托着他的清秀气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古代读书人的文雅与端庄。
接着“黄绶映春花,来作吏隐仙”则透露出这位公子在春日里以黄色的束发布(黄绶)映衬着鲜艳的春花,他或许是被官府征召而来的,或是有意隐居山林,如同一位仙人。
“鸣琴镇白下,赋剑起通泉”中的“鸣琴”可能指的是琴声,而“镇白下”则是形容环境的静谧与纯净;“赋剑起通泉”则表达了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自由,剑可能象征着文人的笔墨。
在“谁分读书烛,良价重蜡鞭”中,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询问谁能分出阅读时所用的蜡烛的价值,这里的“良价重蜡鞭”暗示了对光明与知识的渴望。
随后,“官烛不以照,持此当坐前”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功名的心境,诗人并不依赖官府所提供的烛火,而是用自己的蜡烛来照亮阅读之路。这里体现了对内在信念的坚守和自主。
“釜炊陋贵习,炬围嗤少年”中,“釜炊”指的是熬夜读书的情景,“陋贵习”可能是对学问的渴求,而“炬围嗤少年”则形容了年轻时期的热忱和激情。
“东壁得馀光,夜绩长不眠”描绘了诗人如何利用墙角漏下的微光坚持阅读,直至深夜而不眠,这是对学问追求的执着与毅力。
最后,“好留待他日,列照修史编”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知识积累和历史记录的期待,诗人希望能够将今日所学贮藏起来,以备来日的治学和史书的撰写。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的高雅生活,更透露出他们对于学问与知识的无限渴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