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若夫造朝
长贫岂谓连三世,不调那知又十年。
道在未应终困踬,时来看取即腾骞。
此行会有知音者,送上通津岁九迁。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要路:比喻仕途。著鞭:努力前行。
圣主:圣明的君主。
贤:贤能的人才。
长贫:长期贫困。
连三世:连续三代。
不调:职位不顺。
又十年:又过去了十年。
道在:道路在于。
困踬:困顿挫折。
时来看取:适时展现。
腾骞:提升和飞跃。
知音者:理解你的人。
送上:期待。
通津:仕途顺畅。
岁九迁:一年内九次晋升。
翻译
如今的道路如同您一样需要奋力前行,更何况正值圣明君主急需贤才。长期贫困怎能说是连续三代,职位不顺又谁知已过了十年。
道路虽然曲折,但不应因此困顿到底,适时展现才华定会有所突破。
这次的行程必定会有理解你的人,期待你一年内就能步步高升,直到第九次晋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吴芾的《送王若夫造朝》。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王若夫的美好祝愿和深沉的情感。
“要路如公今著鞭,况逢圣主正需贤。”
这两句表达的是对朋友即将启程的鼓励与期待。在这里,“要路”意味着重要的职位或关键的使命,而“如公”则是指朋友王若夫。诗人用“著鞭”形象地描述王若夫即将踏上重要旅程,表明一种积极向上的动作。而“况逢圣主正需贤”则是在强调当前的君主需要贤能之士,这里所谓的“贤”无疑是指王若夫这样的人才。
“长贫岂谓连三世,不调那知又十年。”
这两句诗反映了对朋友长期遭遇困顿的同情和对其命运的揣测。“长贫”表达了长时间处于贫穷或不被赏识的情况,“岂谓连三世”则是说这种情况似乎已经持续了很久,不仅个人,而且几乎影响到家族。而“不调那知又十年”则是在询问何时才能结束这不被理解和赏识的状况,时间之长让人难以预料。
“道在未应终困踬,时来看取即腾骞。”
这里诗人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乐观态度。虽然现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但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旦时机成熟,王若夫的才能将会迅速被发现,就像“腾骞”那样一飞冲天。
“此行会有知音者,送上通津岁九迁。”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朋友即将出发的鼓励和祝福。这里的“此行”指的是王若夫这次前往朝廷的旅程,“会有知音者”表达了诗人的信心,相信一定有人能够理解和赏识王若夫的才能。而“送上通津岁九迁”则是在表达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一路平安,事业成功。
总体来说,这首诗是一篇情真意切、充满期待与鼓励的送别诗。通过对王若夫命运的深刻揣测和对其才能的高度评价,诗人不仅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渴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