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馆除夕读老庄合刻漫赋十章(其六)
明 · 郭之奇
悲生于累累由心,累绝心灰外孰侵。
蜩鸴方嗤云路远,菌蛄宁惜岁华沉。
游无穷者随天地,行有待焉出古今。
常有常无何处往,除年除夜细相寻。
蜩鸴方嗤云路远,菌蛄宁惜岁华沉。
游无穷者随天地,行有待焉出古今。
常有常无何处往,除年除夜细相寻。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的《羁馆除夕读老庄合刻漫赋十章》中的第六章。诗中以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
首句“悲生于累累由心,累绝心灰外孰侵”开篇即道出了人生的悲苦源自内心的积累与负担,当心灵的重负达到极限,便如同心灰意冷,外界的任何事物都无法再触动内心的情感。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内心的沉重与外界的冷漠进行对比,突显了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接下来的“蜩鸴方嗤云路远,菌蛄宁惜岁华沉”两句,通过自然界中的蝉、鸴、菌、蛄等生物的形象,进一步深化了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蝉与鸴在高空中歌唱,却嘲笑云路遥远,似乎在讽刺生命的渺小与追求的徒劳;而菌、蛄则不珍惜岁月的流逝,仿佛在暗示人们应当珍惜时光,不要让生命在无谓的挣扎中消逝。
“游无穷者随天地,行有待焉出古今”这两句则转向对宇宙与历史的思考。诗人认为,无论是游历于无尽空间的万物,还是历史长河中的事件,都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既不受时空限制,也不受古今界限。这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与历史的宏观理解,以及对自然法则的敬畏。
最后,“常有常无何处往,除年除夜细相寻”两句,诗人将思考引向更深层次,探讨存在与非存在的本质问题。在常有的事物与常无的状态之间,何处才是真正的归宿?只有在特殊的时刻——年与夜,才能细细寻觅到答案。这里充满了哲学意味,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时间、存在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