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朱彦则二首(其二)
明末清初 · 陈恭尹
民俗凋疲只愿闲,每飞符檄靖诸蛮。
著书名在千秋后,借箸功存五岭间。
绮里芝荣谁共采,盖公堂迥杳难攀。
何时邂逅嵩台月,卮酒相从一解颜。
著书名在千秋后,借箸功存五岭间。
绮里芝荣谁共采,盖公堂迥杳难攀。
何时邂逅嵩台月,卮酒相从一解颜。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创作的《答朱彦则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向往宁静生活的态度。
首句“民俗凋疲只愿闲”,描绘了社会风气衰败,人们渴望过上平静的生活。接着,“每飞符檄靖诸蛮”一句,可能暗指诗人希望借助自己的力量平定边疆的动荡,维护国家的安宁。
“著书名在千秋后,借箸功存五岭间”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著作留名青史,同时在实际的政治活动中发挥作用,为国家做出贡献。这里的“著书”和“借箸”都是古代文人参与政治活动的方式,前者指通过写作来影响后世,后者则是指诸葛亮借着吃饭时的筷子来分析形势,比喻在政治决策中的作用。
“绮里芝荣谁共采,盖公堂迥杳难攀”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古代贤士的追慕之情。绮里季和盖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他们选择了远离尘嚣的生活方式。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虽有志向,但难以达到这些高洁之士的高度。
最后,“何时邂逅嵩台月,卮酒相从一解颜”两句,表达了诗人期待未来能与友人相聚,共享美酒,畅谈心事的愿望。这种愿望既是对友情的珍视,也是对生活美好时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以及对未来相聚的期盼,情感真挚,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