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邕盗
宋 · 王令
病中双泪语前流,藜藿无端肉食忧。
常叹平时轻死士,未知谁手付天矛。
好将弓剑随军去,况是英雄得志秋。
若使班超终把笔,由来何路取封侯。
常叹平时轻死士,未知谁手付天矛。
好将弓剑随军去,况是英雄得志秋。
若使班超终把笔,由来何路取封侯。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病中:指生病的状态。双泪:两行泪水。
藜藿:粗劣的食物,这里代指贫困生活。
无端:无缘无故,不必要地。
肉食:指丰盛的食物,这里暗指富贵生活。
轻死士:轻视勇士,不重视人才。
谁手:谁人之手。
天矛:象征权力或命运的长矛。
好将:愿意。
弓剑:武器,象征战斗。
随军去:跟随军队出征。
得志秋:得志的秋季,寓意时机或壮志昂扬的时刻。
班超:东汉名将,以投笔从戎而闻名。
终把笔:最终只能持笔做文职工作。
由来:自古以来。
何路:何种途径。
封侯:古代封赏有功之臣,获得爵位。
翻译
病中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下,为贫贱生活中的肉食而忧虑。常常感叹平日里轻视勇士,不知谁能举起象征天命的长矛。
愿意带着弓箭随军出征,尤其在这个英雄得志的季节。
假如班超最终只能握笔为官,那么他要如何才能像古人那样通过战功封侯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令的作品,从内容上看,诗人似乎在感叹自己生病期间对往事的回忆和反思。开头两句“病中双泪语前流,藜藿无端肉食忧”表达了诗人因病痛苦而流泪,并且对平日里不珍惜生命、轻易冒险的自己感到忧虑。
接下来的“常叹平时轻死士,未知谁手付天矛”则是诗人对于过去那些轻视死亡的勇士表示赞叹,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对命运不可预测的无奈感受,因为不知道最后是谁来决定他们的生死。
“好将弓剑随军去,况是英雄得志秋”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壮志未酬、英勇赴战的情景。诗人可能在想象一种理想状态,即便自己不能亲身上战场,也希望有机会像那些英雄一样,在秋天这个季节里实现自己的抱负。
最后,“若使班超终把笔,由来何路取封侯”则是对历史上的班超进行了一种假设性的赞美。班超是东汉时期的名将,以其智勇双全著称。诗人这里是在想,如果班超一直握紧他的笔(即不从军),那他又会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来获得封侯的荣誉呢?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于英雄事迹的向往,对于过去轻率行为的反思,以及对于未来的迷茫和期待。通过对比历史上的英勇人物,诗人在病中得到了某种精神上的慰藉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