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徐处士秋怀少室旧居
唐 · 周贺
曾居少室黄河畔,秋梦长悬未得回。
扶病半年离水石,思归一夜隔风雷。
荒斋几遇僧眠后,晚菊频经鹿踏来。
灯下此心谁共说,傍松幽径已多栽。
扶病半年离水石,思归一夜隔风雷。
荒斋几遇僧眠后,晚菊频经鹿踏来。
灯下此心谁共说,傍松幽径已多栽。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曾:曾经。居:居住。
少室:古代山名,位于河南。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畔:河边。
扶病:带病。
离:离开。
水石:指自然山水。
隔:阻隔。
风雷:象征困难或变故。
荒斋:荒废的书斋。
僧眠后:僧人休息之后。
晚菊:秋季开放的菊花。
鹿踏:鹿群走过。
灯下:灯光下。
此心:内心的情感。
谁共说:向谁倾诉。
傍松:靠着松树。
幽径:僻静的小路。
多栽:已经种植了很多。
翻译
曾经居住在少室山黄河边,秋天的梦境长久萦绕未能回转。病弱缠身半年远离山水,一夜思归却隔着风雷的阻隔。
在荒凉的书斋多次遇到僧人睡后,傍晚的菊花常被鹿儿踩踏而来。
在灯下,这颗心向谁诉说?旁边松树林中的幽径已种满了许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对远离的家乡和旧居的深切思念。开篇"曾居少室黄河畔,秋梦长悬未得回",表达了诗人曾在黄河岸边有一处小屋,秋天时常做梦想回到那个地方,但这个愿望一直无法实现。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怀念,更是精神上的寄托。
接着"扶病半年离水石,思归一夜隔风雷",诗人因为生病而离开了那片水边的石头,半年的时间里,他整整一个晚上都在思考如何回到那个地方,但却被风雨阻挡。这里的“风雷”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映射出诗人的内心波涛。
第三句"荒斋几遇僧眠后,晚菊频经鹿踏来",则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生活。在荒废的书房里,偶尔会有僧人造访,在他们睡眠之后,诗人的目光落在了被鹿践踏过的晚菊上。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的观察,也是对生命和世界某种超然态度的一种写照。
最后"灯下此心谁共说,傍松幽径已多栽"表达了一种孤独感。诗人在灯下思考自己的情感,却找不到与之共鸣的人。"傍松幽径已多栽"则是对自己隐居生活的点滴描绘,通过种植树木来占据和装饰那条偏僻的小路。
整首诗通过对旧居的怀念、生病离别的愁绪、超脱世俗的宁静,以及孤独感和隐居生活的细节,勾勒出一个内心世界的轮廓。这不仅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一种深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