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秀宫次一峰韵三首(其一)
明 · 王守仁
兹山堪遁迹,上应少微星。
洞里乾坤别,壶中日月明。
道心空自警,尘梦苦难醒。
方峤由来此,虚无隔九溟。
洞里乾坤别,壶中日月明。
道心空自警,尘梦苦难醒。
方峤由来此,虚无隔九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修行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兹山堪遁迹”,点明了诗人选择此山作为隐居之所的原因,暗示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接下来,“上应少微星”一句,运用天象象征隐士的高洁品格与超凡脱俗,仿佛他与星辰相呼应,有着不凡的内在世界。
“洞里乾坤别,壶中日月明”两句,通过比喻的手法,将隐居的山洞比作独立于世的宇宙,其中的日月明亮,象征着内心的光明与自由。这里不仅描绘了环境的幽静,更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纯净与独立。
“道心空自警,尘梦苦难醒”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挣扎。道心,即修道之心,诗人以之自警,表明了对道德修养的重视;而“尘梦”,则是对世俗欲望与梦境的批判,暗示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清醒认识与脱离。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虽有追求,但面对尘世的诱惑与束缚,难以完全摆脱,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最后,“方峤由来此,虚无隔九溟”总结了诗人的选择与坚持。方峤,可能是指方山或岛屿,此处泛指隐居之地。诗人选择在此修行,面对着与外界隔绝的虚无世界,意味着他对现实的彻底超越与内心的坚定。九溟,深海,象征着深远的未知与挑战,诗人以之为隔阂,强调了自己与世俗的决绝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道德追求、内心自由与世俗束缚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在艰难中坚守自我、超越尘世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