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其五)
宋 · 项安世
万古垂名岂敢,三年费俸长闲。
有酒似陶元亮,无愁学庾子山。
有酒似陶元亮,无愁学庾子山。
注释
万古:永久、长久。垂名:流传名声。
岂敢:怎么敢。
三年:指一段时间。
费俸:花费俸禄。
长闲:长期闲置。
似:像。
陶元亮: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无愁:没有忧虑。
学:效仿。
庾子山:庾信,南北朝时期文学家。
翻译
万古流传的名声我怎敢妄求,三年的俸禄却常常闲置不用。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项安世所作的《三和》组诗中的第五首。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于名声的态度较为谦逊,他并不追求永恒的万古垂名,而是更看重实际的生活与心境。"万古垂名岂敢"表达了他对名声的看法,认为长久流传的名声并非自己所敢妄求。
"三年费俸长闲"则反映了诗人对工作的态度,他愿意花费自己的时间和俸禄在相对清闲的状态中,这可能意味着他对当前的生活状态感到满足,或者有更高的追求,比如追求精神上的充实。
"有酒似陶元亮"引用了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典故,陶渊明以饮酒自乐,不慕荣利而著称,诗人在这里表达自己希望能像陶渊明那样享受生活,有品酒的乐趣。
"无愁学庾子山"则是借用了南朝文学家庾信的典故,庾信虽然身处乱世,却能保持乐观豁达,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学习庾信的心态,即使面临困难,也能保持无愁之态。
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享受生活的态度,以及对古代贤人的仰慕和自我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