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奉赠五首(其一)赏析

奉赠五首(其一)

近现代 · 郁达夫
许侬赤手拜云英,未嫁罗敷别有情。
解识将离无限恨,阳关只唱第三声。

词语解释

唱第的意思:(1).科举考试后宣唱及第进士的名次。 唐 元稹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唱第听鸡集,趋朝忘马疲。”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毕渐赵谂》:“ 毕渐 为状元, 赵諗 第二,初唱第,而都人急於传报。” 清 唐孙华 《喜姜西溟及第》诗:“殿鼓雷鸣唱第时,卿云旭日交辉映。”(2).指进士及第。 唐 刘禹锡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好》诗之十四:“何处深春好,春深唱第家。” 清 徐士銮 《宋艳·果报》:“ 魁 后唱第,为天下第一。”...

赤手的意思:空手,徒手。 宋 苏轼 《送范纯粹守庆州》诗:“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 清 黄遵宪 《天津纪乱》诗之五:“赤手能擒虎,红头看烂羊。” 陈毅 《水晶坡又阻雪》诗:“下马敲冰图寸进,赤手攀援如刀割。”...

第三的意思:◎ 第三 dì-sān[the third (3rd);thirdly;in the third place]...

将离的意思:芍药的别名。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 牛亨 问曰:‘将离别,赠之以芍药者何?’答曰:‘芍药一名将离,故将别以赠之。’” 清 钱谦益 《德水送芍药》诗:“莫作《离骚》香草看, 楚 臣肠断是将离。”...

解识的意思:(1).犹解释。 宋 本《<颜氏家训>序》:“余曰:‘凡字以詮义,字犹未识,义安能见?旋云小小,颇亦怱怱。’众乃谢余,令为解识。余遂作音义以晓之。”(2).知晓;熟悉。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举筯,沙鱼线甚俊。 吕丞相 喜问:‘君解识此物耶?’” 清 吴伟业 《夜游虎丘剑池》诗:“轆轤夜半语空中,无人解识兴亡意。” 陈少白 《兴中会革命史别录》:“予操普通语相与周旋,谓居 中国 久,言语风习,解识不少,近则经商于 香港 也。”...

罗敷的意思:古代美女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陌上桑》出 秦氏 女子。 秦氏 , 邯郸 人,有女名 罗敷 ,为邑人千乘 王仁 妻。 王仁 后为 越王 家令, 罗敷 出採桑於陌上, 赵王 登臺见而悦之,因饮酒欲夺焉。 罗敷 乃弹筝,乃作《陌上歌》以自明焉。”或谓“罗敷”为女子常用之名,不必实有其人。如《孔雀东南飞》即有“东家有贤女,自名为 罗敷 ”之句。...

三声的意思:旧指军中用以传令的金鼓、笳、铎之声。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阵》:“三声既全,五彩必具,辨吾号声,知五旗。”...

手拜的意思:古时跪拜礼的一种。两手先到地,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礼记·少仪》:“妇人吉事虽有君赐,肃拜;为尸坐,则不手拜,肃拜;为丧主,则不手拜。” 郑玄 注:“肃拜,拜低头也。手拜,手至地也。妇人以肃拜为正,凶事乃手拜耳。”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妇人拜》:“手拜者妇人之丧拜,亦立而为之。 郑君 云‘手拜,手至地’是也。手拜别於肃拜者,但俯下手,手不至地为肃拜;手深至地为手拜。肃拜低头,则手拜亦低头可知。”...

无限的意思:[释义](形)没有穷尽。 [构成]偏正式:无(限 [例句]他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作定语)...

阳关的意思:(1).古邑名。 春秋 鲁 地,后入 齐 。在今 山东省 泰安市 偏东而南约六十里。《左传·襄公十七年》:“ 高厚 围 臧紇 于 防 。师自 阳关 逆 臧孙 ,至于 旅松 。”(2).古聚落名。在今 河南省 禹州市 境内。《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光武 将数千兵,徼之於 阳关 。” 李贤 注:“聚名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颍水》:“ 潁水 东南流,逕 阳关聚 ,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3).古关名。在今 甘肃省 敦煌市 西南 古董滩 附近,因位于 玉门关 以南,故称。《汉书...

有情的意思:◎ 有情 yǒuqíng(1) [passion]∶指男女互相倾慕的感情。也指普通的感情天若有情天亦老(2) [interest]∶有意思、有趣曲外有情...

云英的意思:(1).云母的一种。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又云母有五种……五色并具而多青者名云英,宜以春服之。” 唐 白居易 《早服云母散》诗:“晓服云英漱井华,寥然身若在烟霞。” 明 汪道昆 《洛水悲》:“云英五色,芝草丛生弥望。”(2).云气的精华,甘露。 三国 魏 曹植 《承露盘铭》:“下潜醴泉,上受云英。” 赵幼文 校注:“云英谓甘露。”(3).泛指露珠,水珠。 唐 皮日休 《太湖诗·入林屋洞》:“屨泥惹石髓,衣湿霑云英。” 清 徐昂发 《漱玉亭》诗:“飞瀑溅积素,上散为云英。”(4).指...

第三声的意思:(1).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絶,故渔者歌曰:‘ 巴 东 三峡 巫峡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因以“第三声”指令人凄切的猿鸣声。 唐 戴叔伦 《和崔法曹建溪闻猿》:“闻道 建溪 肠欲断,的知断著第三声。” 唐 李端 《送客赋得巴江夜猿》:“ 楚 人皆掩泪,闻到第三声。”(2).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类字调中的上声。如“板”“此”“鬼”“也”等字调为第三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