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背面美人图
明 · 谢榛
无那琵琶曲,重弹调转凄。
自伤倾国色,故作背人啼。
太液秋光冷,长门夜月低。
流莺何意思,飞过掖庭西。
自伤倾国色,故作背人啼。
太液秋光冷,长门夜月低。
流莺何意思,飞过掖庭西。
鉴赏
这首诗《题背面美人图》由明代诗人谢榛所作,通过描绘一幅背面美人的画像,巧妙地运用了象征与暗示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美的深刻理解和对命运的感慨。
首句“无那琵琶曲,重弹调转凄”,以琵琶曲的哀怨旋律开篇,暗示了画面中人物内心的悲凉与无奈。琵琶是中国传统乐器,常与离愁别绪、相思之情联系在一起,此处借以表达画中人物的情感状态。
“自伤倾国色,故作背人啼”两句,进一步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她自怜拥有倾城之貌,却选择背对着观众哭泣,这一动作不仅表现了她的孤独与寂寞,也暗含着对命运不公的无奈与抗争。这里的“背人啼”既是物理上的背向,也是心理上的逃避,反映了人物在面对外界评价与期待时的矛盾与挣扎。
“太液秋光冷,长门夜月低”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画面,太液池的秋水显得格外寒冷,长门宫的夜晚月光低垂,营造出一种孤寂、幽深的氛围。这两句不仅渲染了环境的凄凉,也象征了人物所处的环境与心境的相似,暗示了她被遗忘、被边缘化的命运。
“流莺何意思,飞过掖庭西”以流莺(即黄莺)的飞行作为收尾,流莺本是春天的使者,但在诗中却显得孤独而迷茫。它们飞过掖庭西,似乎是在寻找归宿,却又不知所终。这一细节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也寓意着人物命运的飘渺与不可预知,以及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背面美人的描绘,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象与人物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美的独特见解和对命运的深刻思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象征手法,传达了对生命中美好与痛苦并存的复杂情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