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腊月雷
石潭骤起蛟龙蛰,松谷遥惊鹳鹤回。
覆垄荠菘青更嫩,出墙梅李白争开。
虽愁瘴疠乘时作,先喜春从天上来。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梁寅所作的《癸卯腊月雷》描绘了腊月里罕见的雷声与雨景,以及由此引发的自然界的种种反应。诗中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冬日荒村的独特景象。
首句“腊月频闻殷殷雷”,点明时间背景为寒冷的腊月,雷声频繁响起,打破了冬日的寂静,给人以意外和惊奇之感。接着,“荒村昼雨似浮埃”一句,通过“昼雨”与“浮埃”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雨天昏暗、模糊的景象,仿佛整个世界都被一层薄雾笼罩。
“石潭骤起蛟龙蛰,松谷遥惊鹳鹤回”两句,进一步展开画面,石潭中的蛟龙因雷声而苏醒,松谷中的鹳鹤被雷声所惊,飞回巢穴,生动地展现了雷声对自然界生物的影响。
“覆垄荠菘青更嫩,出墙梅小白争开”则转向对植物的描写,冬日里荠菜、菘菜等蔬菜在雨水滋润下更加鲜嫩,梅花在墙角竞相绽放,白花点缀着冬日的萧瑟,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最后,“虽愁瘴疠乘时作,先喜春从天上来”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期待与喜悦,虽然担心瘴疠(一种疾病)会趁机滋生,但更欣喜于春天的到来,预示着新的生机与希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自然界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词语解释
乘时的意思:乘机;趁势。 晋 左思 《吴都赋》:“富中之甿,货殖之选,乘时射利,财丰巨万。”《宋史·王晏传》:“今 契丹 南侵,天下汹汹,英雄豪杰固当乘时自奋。” 鲁迅 《三闲集·“皇汉医学”》:“ 日本 人 汤本求真 做的《皇汉医学》译本也将乘时出版。”...
从天的意思:顺从天意。《礼记·乐记》:“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宋书·礼志一》:“自五帝三王以下,或父子相继,同体异德;或纳大麓,受终文祖;或寻干戈,从天行诛。”...
浮埃的意思:附着在物体表面上的尘土。 南朝 梁 江淹 《别怨》诗:“膏鑪絶沉燎,綺席生浮埃。” 唐 刘禹锡 《翠微寺有感》诗:“龙髯不可望,玉座生浮埃。” 宋 苏辙 《舜泉复发》诗:“通衢细洒浮埃净,车马归来似晚晴。” 清 方文 《赠祖心师》诗:“人间刑与辱,师视等浮埃。”...
鹳鹤的意思:◎ 鹳鹤 guànhè[crane] 鸟名。形似鹤,嘴长而直,顶不红,常活动于水旁,夜宿高树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宋· 苏轼《石钟山记》...
荒村的意思:◎ 荒村 huāngcūn[desolate and out-of-the-way village;deserted village] 偏僻荒凉、人烟稀少的村落...
蛟龙的意思:◎ 蛟龙 jiāolóng[my thical flood dragon] 传说中能使洪水泛滥的一种龙...
腊月的意思:◎ 腊月 làyuè[the 12th lunar month; the 12th month of lunar calendar] 农历十二月寒冬腊月...
李白的意思:◎ 李白 Lǐ Bái[Li Bai] (701—762) 中国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人(今四川江油)。才华横溢。诗歌今存900首。...
龙蛰的意思:谓阳气潜藏。 晋 张协 《杂诗》之二:“龙蛰暄气凝,天高万物肃。”...
上来的意思:[释义](1) (副)开始;起头。上来先少说话。(作状语) (2) (副)〈书〉总括以上叙述。上来所言。(作状语) [构成]动补式:上〈来...
时作的意思:犹时兴。《儒林外史》第二八回:“而今时作,这些盐商头上戴的是方巾,中间定是一个水晶结子。”参见“ 时兴 ”。...
石潭的意思:岩石围成的深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颍水》:“暘旱輟津,而石潭不耗,道路游憩者,惟得餐饮而已。” 唐 孟浩然 《岘潭作》诗:“石潭傍隈隩,沙岸晓夤缘。” 唐 张南史 《春日道中寄孟侍御》诗:“水流乱赴石潭响,华开不知山树名。” 朱自清 《欧游杂记·瑞士》:“大大小小的石潭,大大小小的石球,现在是安静了;但是那粗糙的样子还能教你想见多少万年前大自然的气力。”...
天上的意思:天空中。如:飞机在天上飞;月亮挂在天上。...
殷殷的意思:◎ 殷殷 yīnyīn[ardent;eager] 情意深厚的样子殷殷期望...
殷雷的意思:轰鸣的雷声。亦指大雷。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动滴沥以成响,殷雷应其若惊。”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殷雷輷磕於龙潜之月,凝霜肃杀乎朱明之运。” 唐 温庭筠 《公无渡河》诗:“ 黄河 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清史稿·灾异志一》:“ 东莱 清岭 鸣声如殷雷。” 臧克家 《运河》诗:“晴天里铁锹闪起了电火,一串殷雷爆响在心窝。”...
瘴疠的意思:亦作“ 瘴厉 ”。1.感受瘴气而生的疾病。亦泛指恶性疟疾等病。《北史·柳述传》:“ 述 在 龙川 数年,復徙 寧越 ,遇瘴癘死。”《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未几,瘴癘疾作,帝命尚医诊视,遣近臣临议用药。” 清 钱谦益 《继妻江氏》:“哀矣流人……六年瘴癘,初何意于生还。” 苏曼殊 《绛纱记》:“相传山神下降,祭之终年可免瘴癘。”(2).指瘴气。 唐 杜甫 《闷》诗:“瘴癘浮三 蜀 ,风云暗百蛮。”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二折:“他到任月餘,躭着疾病,多应是少年的人,不禁瘴厉侵染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