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中女
唐 · 于濆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吾闻:我听说。池中鱼:生活在池塘中的鱼。
不识:不知道。
海水深:海洋的深邃。
桑下女:在桑树下工作的女子,常指贫家女子。
不识:没见识过。
华堂阴:华丽房屋内的阴凉处,代指富贵生活。
贫窗:贫穷人家的窗户,代指贫苦家庭。
苦机杼:辛苦织布,比喻辛勤劳动。
富家:富裕家庭。
鸣杵砧:捣衣声,象征家务劳动但生活条件较好。
天与:上天赋予。
双明眸:明亮的眼睛。
只教:只让。
识蒿簪:认识简单的蒿草做的发簪,表示见识有限。
徒惜:白白浪费,可惜。
越娃:越地的美女,泛指美丽女子。
亦蕴:也拥有。
韩娥音:如同古代著名歌者韩娥一样美妙的声音。
珠玉:珍贵的珠宝。
不到眼:没有机会看到。
遂无:因此没有。
奢侈心:奢侈的欲望或想法。
岂知:哪里会知道。
赵飞燕:汉代著名美女,此处代指极尽奢华的美女。
满髻钗黄金:满头插戴黄金钗饰,形容极其奢华。
翻译
我听说池塘中的鱼,不知道海洋的深邃。我听说过桑树下的女子,未曾见识过华丽殿堂的幽暗。
穷人家的窗口旁辛劳织布,富贵人家则传来捣衣石的声响。
上天赋予了明亮的双眼,却只让她们认识朴素的蒿草发簪。
白白浪费了越地美女的容貌,她们同样拥有韩娥般美妙的声音。
珍贵的珠宝从未入她们的眼帘,因此也就没有奢侈的念头。
哪里会知道像赵飞燕那样,满头插戴着黄金打造的钗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表现了诗人对于物质生活的看法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淡然态度。
“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两句以池中之鱼和桑下之女为比喻,表达了人们往往只知其所处环境而不知更广阔世界的局限性。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这两句通过对比贫穷家庭中的劳作与富有家庭中的奢华生活,描绘了社会生活的差异。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宿命论,即认为人的认知和理解仅限于所赋予的环境和条件。
“徒惜越娃貌,亦蕴韩娥音。”这里的“越娃”和“韩娥”都是古代美女的名字,诗人通过对这些美好事物的回忆,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情感,即尽管这些美好存在,但对于平凡女子来说,这些只是远离其生活的东西。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这两句表明了由于不曾接触过珍贵之物,所以也就没有那种追求奢华的心思。
最后,“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这里的“赵飞燕”是汉成帝时的皇后,以美貌著称。诗人通过提及她那豪华的装饰,反衬出普通女子的朴素无华。
整首诗以平实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勾勒出了一个既有自知之明又不失超然物外的女性形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