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以诗戏问
宋 · 苏轼
道人出山去,山色如死灰。
白云不解笑,青松有馀哀。
忽闻道人归,鸟语山容开。
神光出宝髻,法雨洗浮埃。
想见南北山,花发前后台。
寄声问道人,借禅以为诙。
何所闻而去,何所见而回?道人笑不答,此意安在哉。
昔年本不住,今者亦无来。
此语竟非是,且食白杨梅。
白云不解笑,青松有馀哀。
忽闻道人归,鸟语山容开。
神光出宝髻,法雨洗浮埃。
想见南北山,花发前后台。
寄声问道人,借禅以为诙。
何所闻而去,何所见而回?道人笑不答,此意安在哉。
昔年本不住,今者亦无来。
此语竟非是,且食白杨梅。
注释
道人:指修道之人。山色:山间的景色。
死灰:形容颜色暗淡,毫无生机。
白云:象征纯洁或超脱。
宝髻:道士或僧人的头饰,象征智慧。
法雨:比喻佛法的普降。
寄声:传话,问候。
诙:幽默,诙谐。
何所闻:听到什么。
无来:没有回归。
白杨梅:水果,此处可能寓意简单生活。
翻译
道士离山而去,山色如死灰般沉寂。白云不懂欢笑,青松却带着深深的哀愁。
忽然听到道士归来,鸟儿鸣叫,山色顿时开朗。
神光照亮了他头上的宝髻,佛法洗涤了尘世的污垢。
想象南北山间,花开前后,各有各自的舞台。
我向道士问候,能否借禅宗之理来些幽默。
你听到了什么才离开,又看到了什么才回来?
道士笑着不回答,这深意究竟何在?
当年你本就未曾停留,今日也并无回归。
这些言语似乎不合常理,暂且品尝白杨梅吧。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诗中通过对道人出山与归来的描绘,探讨了禅宗的哲学思想和修行境界。
"道人出山去,山色如死灰。白云不解笑,青松有馀哀。"
这一段表达了一种寂静而淡泊的情怀,仿佛连大自然也为之黯然失色,似乎在描绘一位禅修者出山时的景象和心境。
"忽闻道人归,鸟语山容开。神光出宝髻,法雨洗浮埃。"
而当这位道人归来时,自然界也随之生机勃勃,一切都恢复了生气,这里的“神光”和“法雨”更是暗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想见南北山,花发前后台。寄声问道人,借禅以为诙。何所闻而去,何所见而回?"
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这位道人的好奇和向往,同时也通过“借禅以为诙”一句,流露出一种对深奥禅理的探索。
"道人笑不答, 此意安在哉。昔年本不住,今者亦无来。此语竟非是,且食白杨梅。"
最后,诗中描述了道人的笑而不答,以及一段似是深奥又自如的对话。这不仅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也展示了作者自己对于禅理和精神世界的理解与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禅宗哲学中的“无住”思想,以及对超越凡尘、达观自在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