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筇杖与刘湛然道士
宋 · 王禹称
有客遗竹杖,九节共一枝。
鹤脰老更长,龙骨乾且奇。
我问何所来,来从西南夷。
因思汉武帝,求此民力疲。
明明圣天子,德教加四维。
蛮貊尽臣妾,县道皆羁縻。
僰僮与笮马,入贡何累累。
此竹日已贱,轻视如蒿藜。
我年三十七,血气未全衰。
况在紫微垣,动为簪笏羁。
倚壁如长物,岁月无所施。
寸心空爱惜,惜此来天涯。
忽承明主诏,来谒太一祠。
再见刘先生,气貌清且羸。
持此以为赠,所谓得其宜。
少助橘童力,好引花鹿随。
步月莫离手,看山聊支颐。
微物懒致书,故作筇竹诗。
鹤脰老更长,龙骨乾且奇。
我问何所来,来从西南夷。
因思汉武帝,求此民力疲。
明明圣天子,德教加四维。
蛮貊尽臣妾,县道皆羁縻。
僰僮与笮马,入贡何累累。
此竹日已贱,轻视如蒿藜。
我年三十七,血气未全衰。
况在紫微垣,动为簪笏羁。
倚壁如长物,岁月无所施。
寸心空爱惜,惜此来天涯。
忽承明主诏,来谒太一祠。
再见刘先生,气貌清且羸。
持此以为赠,所谓得其宜。
少助橘童力,好引花鹿随。
步月莫离手,看山聊支颐。
微物懒致书,故作筇竹诗。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遗:赠送。鹤脰:像鹤颈弯曲的部分。
西南夷:古代对西南边疆民族的统称。
蛮貊:古代对边远地区异族的称呼。
紫微垣:古代星官名,借指皇宫。
簪笏:古代官员的冠饰和手板,象征官职。
筇竹:一种竹子,常用于制作拐杖。
翻译
有人赠送我一根竹杖,九节连成一支。竹竿顶端像鹤颈般弯曲且老化,竹节干硬且奇特。
我询问它的来历,说是来自西南边陲的夷人之地。
这让我想起汉武帝时期,为了搜寻这样的物品,百姓劳苦疲惫。
那位明智的天子,以德治国,影响深远。
即使远方的蛮夷也臣服于他,道路遥远的地方也被控制。
僰地的奴隶和笮地的马匹,纷纷进贡,络绎不绝。
如今这竹杖已不再珍贵,被看作寻常的蒿草和藜柴。
我今年三十七岁,精力尚未衰退。
身处朝廷高位,却常被繁琐事务牵绊。
我倚着墙壁,仿佛多余之物,时光流逝无处施展。
内心深深珍爱,可惜它来自远方。
忽然接到皇帝的诏书,来到太一祠拜见。
再次见到刘先生,他清瘦而精神。
他以此竹杖作为赠礼,真是恰到好处。
能稍微帮助橘农,或引着花鹿同行。
赏月时不要放下,看山时可支撑下巴。
微小的事物懒得写信,因此写下这首关于筇竹的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朋友赠送竹制手杖的情景,通过对手杖的描述和主人公与道士刘湛然之间的情谊展开了对往昔历史的回忆和现实生活的感慨。诗人以精细的笔触勾勒出手杖的独特之处,并将其比喻为西南夷地带来的珍奇。
在诗中,汉武帝的雄伟形象被唤起,展示了古代对边疆民族的统治与征服。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天子德教和四方臣服的赞美之情。然而,这种赞美并未持续到后文,而是转向了对个人生活境遇的感慨。
诗人提及自己的年纪、身体状况以及在紫微垣(可能指朝廷或官府)的位置,似乎感到自己的才能和精力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接着,诗人的情感转向了对一根竹杖的珍惜,以及这份珍惜背后的深意——对于岁月无多的人生,有着无法施展的愿望。
最后,诗人在接受了皇帝的诏书后,再次遇见道士刘湛然,并将这根竹杖作为礼物送给他。诗中提到的“少助橘童力”、“好引花鹿随”等句子,显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寄托的愿望。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反映出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内心的矛盾。通过对自然物象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