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倪庄中秋赏析

倪庄中秋

金末元初 ·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裌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注释

强饭:亦作“彊饭”。
努力加餐;勉强进食。
狭衣:不宽阔的衣服。
溪声:溪涧的流水声。

翻译

勉强进食,身体日渐消瘦,寒冷的秋日仍然穿着单薄不合身的衣服。
不知不觉中慢慢的回想童年,那时候怎么知道人生如此艰难。
早上的露气侵入茅屋,在屋中就能听见溪水撞击石滩的喧闹声。
山中夜夜都会来到的月亮,到了黎明也从没有看过一眼。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倪庄中秋时节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情感,充满了深沉的哲思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首联“强饭日逾瘦,裌衣秋已寒”,以“强饭”、“瘦”、“秋”、“寒”等词,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在秋季身体日渐消瘦、衣物不足以抵御秋寒的境况,暗示了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孤独。

颔联“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通过儿童的单纯回忆与诗人对行路艰难的感慨,对比出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深刻体悟。

颈联“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凉的乡村秋景图,露水渗透茅屋,溪流在石滩上潺潺作响,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不失生机的氛围。

尾联“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以月亮为意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即使在中秋之夜,明月当空,诗人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欣赏,隐含了对美好事物难以触及的无奈与哀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困境中仍保持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精神风貌。

词语解释

不曾的意思:◎ 不曾 bùcéng(1) [never] 没有,从来就没有一生不曾见过这种人(2) 亦作“未曾”...

儿童的意思:[释义](名)年纪比少年小的未成年人。 [构成]并列式:儿+童 [例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作主语)...

来月的意思:下月。 南朝 梁武帝 《答陶弘景论书书》之四:“此外字细画短,多是 钟 法。今欲令人帖装,未便得付,来月有竟者,当遣送也。” 苏曼殊 《与刘三书》:“此间学堂俱已开学,但须待来月方可上课也。”...

露气的意思:水汽。《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 唐 孔颖达 疏:“谓之寒露,言露气寒将欲凝结。” 唐 李百药 《秋晚登古城》诗:“霞景焕餘照,露气澄晚清。”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词:“凉生露气湘絃润,暗滴花梢。”...

茅屋的意思:◎ 茅屋 máowū[thatched cottage;hut] 用芦苇、稻草等苫盖屋顶的简陋房子...

强饭的意思:亦作“彊饭”。努力加餐;勉强进食。《史记·外戚世家》:“行矣,彊饭,勉之!即贵,无相忘。”《汉书·贡禹传》:“生其强饭慎疾以自辅。” 金 元好问 《倪庄中秋》诗:“强饭日逾瘦,裌衣秋已寒。” 清 钱谦益 《南京通政司通政使林学曾授正议大夫制》:“尚其彊饭,佇我徵车。” 清 陈维崧 《西平乐·王谷卧疾村居拏舟过讯同南亩赋》词:“把酒弹琴,强饭为佳,慎毋憔悴江乡!”...

溪声的意思:溪涧的流水声。 唐 陈润 《宿北乐馆》诗:“庭木萧萧落叶时,溪声雨声听不辨。” 宋 陆游 《登紫翠楼》诗:“水落溪声壮,天寒山色奇。” 清 赵俞 《溪声》诗:“却笑溪声忙底事,奔流偏欲到人间。”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随时变换调子。”...

相忆的意思:相思;想念。《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唐 杜甫 《梦李白》诗之一:“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前蜀 韦庄 《谒金门》词之二:“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深闺只是空相忆,不见关山愁杀人。”...

行路的意思:◎ 行路 xínglù[passerby] 路人,在路上行走的人骨肉为行路。——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夜来的意思:◎ 夜来 yèlái(1) [yesterday] 〈方〉∶昨天(2) [night]∶夜里...

中夜的意思:半夜。《书·冏命》:“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 孔 传:“言常悚惧惟危,夜半以起。”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行》:“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唐 杜牧 《投知己书》:“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於心。” 茅盾 《将赴重庆赠陈此生感怀》诗:“中夜起徘徊,寒螿何凄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