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感遇效同谷七歌(其七)
明 · 徐熥
扰攘烽烟何太急,四海纷纷飞羽檄。
但见纵横戎马多,何处哀鸣鸿雁集。
书生徒抱杞人忧,中宵起舞空悲泣。
呜呼七歌兮歌已终,黄昏旷野凄寒风。
但见纵横戎马多,何处哀鸣鸿雁集。
书生徒抱杞人忧,中宵起舞空悲泣。
呜呼七歌兮歌已终,黄昏旷野凄寒风。
鉴赏
这首诗《途中感遇效同谷七歌(其七)》由明代诗人徐熥所作,通过描绘烽火连天、战乱频繁的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切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首句“扰攘烽烟何太急”,开篇即以“扰攘”形容战事的纷乱,“烽烟”象征战火,一个“急”字,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紧迫与紧张气氛。接下来“四海纷纷飞羽檄”,进一步描绘了战报频传、四方震动的场景,羽檄是古代紧急文书的代称,此处形象地表现了战争消息的迅速传播。
“但见纵横戎马多,何处哀鸣鸿雁集”两句,通过对比,一方面展现战场上的残酷与血腥——“纵横戎马多”,另一方面则反衬出和平世界的宁静与美好——“哀鸣鸿雁集”。鸿雁通常被视为和平与和谐的象征,它们的哀鸣与战场上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感慨与忧虑。
“书生徒抱杞人忧,中宵起舞空悲泣”两句,诗人自比为“书生”,表达了自己虽无力直接参与战斗,却因担忧国家安危而夜不能寐,只能在心中默默哭泣的无奈与痛苦。这里运用了“杞人忧天”的典故,增强了情感的深度和历史的厚重感。
最后,“呜呼七歌兮歌已终,黄昏旷野凄寒风”两句,以感叹结束全诗。诗人通过“七歌”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向往,当歌声消散,黄昏时分的旷野上,只留下凄凉的寒风,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描述,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凉。
综上所述,这首诗深刻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