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斋中读书十二首(其十二)赏析

斋中读书十二首(其十二)

清末民国初 · 曹家达
礼失求诸野,字亦有文之。
古文甲为十,借押示不欺。
来音古如累,来麦谁不知。
止牛声如告,借为忠告词。
发电名起阵,古音无可疑。
村农不识字,乃为万世师。

鉴赏

这首诗《斋中读书十二首(其十二)》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诗人曹家达所作,通过巧妙地运用汉字的字形和字音,探讨了文字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诗中以“礼失求诸野”开篇,引出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即使在传统礼仪失落的情况下,仍能在民间找到其踪迹。接着,“字亦有文之”,强调文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古文甲为十,借押示不欺”这一句,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了文字的借用和演变,说明了“甲”字在古代可以代表数字“10”,而“押”字则可以用来表示某种押韵或节奏的规则,体现了文字在不同语境下的灵活运用。

“来音古如累,来麦谁不知”则进一步阐述了文字与语音之间的联系,指出古代的发音与现代有所不同,但人们仍然能够通过文字理解其含义,比如“累”和“麦”这两个字,即便在古代发音上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和使用方式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明确的。

“止牛声如告,借为忠告词”这一句通过拟声词的使用,形象地描绘了文字如何通过模仿声音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或意图,如“告”字不仅指声音,也常用于表达忠告或警告的意思。

“发电名起阵,古音无可疑”则将话题转向了更现代的概念,通过“发电”这一词汇的解释,暗示了文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代语音研究的肯定态度。

最后,“村农不识字,乃为万世师”这一句,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文字教育的重要性,即使是最普通的农民,通过文字的学习,也能成为社会的宝贵财富,传递知识和智慧,影响深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文字与语言、文化、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文字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