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沙河游齐鲁诸邦
宋 · 黄庭坚
张侯去沙河,三食邺下麦。
笔力望晁董,颇遗俗眼白。
平生学经纶,胸中负奇画。
未论功活人,饱饭不常得。
妻寒尚宾敬,儿饿犹笔墨。
侧闻共伯城,鱼稻颇宜客。
又持尘生甑,欲往立四壁。
平生贷米家,十辈来簿责。
囊无孔方兄,面有在陈色。
守株伺投兔,岁晚将何获。
广道无人行,春风转沙石。
栖栖马如狗,去谒东侯伯。
布衣未可量,苍髯身八尺。
鱼乾要斗水,士困易为德。
譬之举大木,人借一臂力。
诸公感意气,岂待故相识。
吾穷乏祖饯,折柳当马策。
笔力望晁董,颇遗俗眼白。
平生学经纶,胸中负奇画。
未论功活人,饱饭不常得。
妻寒尚宾敬,儿饿犹笔墨。
侧闻共伯城,鱼稻颇宜客。
又持尘生甑,欲往立四壁。
平生贷米家,十辈来簿责。
囊无孔方兄,面有在陈色。
守株伺投兔,岁晚将何获。
广道无人行,春风转沙石。
栖栖马如狗,去谒东侯伯。
布衣未可量,苍髯身八尺。
鱼乾要斗水,士困易为德。
譬之举大木,人借一臂力。
诸公感意气,岂待故相识。
吾穷乏祖饯,折柳当马策。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张侯:指诗人提到的某位姓张的人物。沙河:地名,可能与张侯的旅程有关。
晁董:可能是著名书法家,用来形容张侯的书法才华。
经纶:治理国家的策略和才能。
在陈色:形容面容憔悴,脸色不好。
东侯伯:可能是一位有权势的人。
布衣:平民百姓。
鱼乾要斗水:比喻极度匮乏,急需帮助。
翻译
张侯离开沙河,多次品尝邺下的麦子。他的书法才华堪比晁董,让世俗眼光都为之惊叹。
他一生研习治国之道,胸中藏着宏伟蓝图。
他并未只关注救人性命,常常连温饱都难以保障。
妻子生活清贫仍尊敬他,孩子饥饿时他还坚持写作。
听说共伯城鱼稻丰饶,适合居住。
他又想卖掉破旧的蒸锅,以求置办起四面墙壁。
他曾向米商借贷度日,账簿上记满欠债。
口袋里没有金银,面容憔悴如陈年老酒。
他像守株待兔般期待机会,年终将收获什么却不确定。
大道上空无一人,春风卷起沙石漫天。
疲惫的马儿像流浪狗,他前往东侯伯处求助。
即使身穿布衣,他的才识不可估量,须发斑白,身高八尺。
如同干鱼渴望一滴水,困境中的士人容易感恩。
比如举起巨大的树木,需要众人的助力。
各位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不一定非得是旧识。
我虽贫穷,但祖辈的饯别礼物,折柳就权当马鞭吧。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送张沙河游齐鲁诸邦》,表达了对好友张侯离别之际的深深关切和对其才华的赞赏。诗中描绘了张侯生活艰辛,虽有经世济民之志,却常受贫困困扰,连妻子儿女的生活也受到影响。他渴望改变现状,曾考虑投奔共伯城,但经济困难使他负债累累。尽管如此,张侯仍然保持着读书人的骨气,期待着能凭借才情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诗中“笔力望晁董”赞美张侯的文采如同晁错、董仲舒般卓越,“鱼乾要斗水,士困易为德”则寓言式地表达了困境中人的道德光辉。诗人鼓励张侯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坚持理想,相信他的才情和人格魅力会感动他人,最终得到援助。结尾处,诗人以“吾穷乏祖饯,折柳当马策”表达自己虽贫穷却仍以深情厚谊相送,寓意友谊超越物质条件,充满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友人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