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邃庵待隐园次韵五首(其二)
明 · 王守仁
大隐真廛市,名园陋给孤。
留侯先谢病,范老竟归湖。
种竹非医俗,移山不是愚。
对时存燮理,经济自成谟。
留侯先谢病,范老竟归湖。
种竹非医俗,移山不是愚。
对时存燮理,经济自成谟。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繁华都市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通过构建名园来寄托高洁的情操与淡泊的心境。诗人以“大隐真廛市”开篇,巧妙地将隐士置于喧嚣的都市之中,却能保持心灵的纯净与超然,展现出隐士与世俗的和谐共存。
接着,“名园陋给孤”一句,对比鲜明,一方面赞美了隐士精心营造的园林之美,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与佛寺给孤独园的简朴形成对比,强调了隐士追求的精神境界超越物质的奢华。
“留侯先谢病,范老竟归湖”,引用历史典故,将隐士与古代的贤者相提并论,表达了对隐士智慧与决断的敬仰。留侯张良在功成名就后选择退隐,范蠡则是在辅佐越王勾践成功后,选择了归隐江湖,这两段故事都体现了智者在权力与名利面前的明智抉择。
“种竹非医俗,移山不是愚”,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隐士的生活态度和行为选择。种竹不仅美化环境,更寓意着以自然之物净化世俗,移山则是展现了一种不畏艰难、勇于改变现状的决心,而非愚蠢之举。这两句话体现了隐士通过实际行动来影响和改善周围环境的智慧。
最后,“对时存燮理,经济自成谟”,总结了隐士的生活哲学。面对时代,他不仅关注个人的修身养性,更致力于社会的和谐治理,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这句话展现了隐士不仅追求个人的超脱与自由,更承担着社会责任和使命,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思考,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个人修养、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