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处庵诗为蔡仲志刑曹作
宋 · 饶节
刑曹仕宦如客寄,朱墨如山无况味。
平生灯火读书心,便与衲僧同器类。
自从供职江上郡,一月常勤五七问。
向来书至乞庵名,永处那伽表嘉遁。
世间万事不挂眼,蒲团不动跏趺稳。
客至清谈真老禅,数枝霜竹伴幽韵。
平生灯火读书心,便与衲僧同器类。
自从供职江上郡,一月常勤五七问。
向来书至乞庵名,永处那伽表嘉遁。
世间万事不挂眼,蒲团不动跏趺稳。
客至清谈真老禅,数枝霜竹伴幽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刑曹官蔡仲志在任职期间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充满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法的亲近。
首句“刑曹仕宦如客寄”,形象地表达了蔡仲志在官场中的感觉,如同过客一般,寄居于权力的舞台,暗示了他对官场的疏离感。接着,“朱墨如山无况味”进一步强调了官场事务繁重,犹如堆积如山的文书,让人感到厌倦和无趣。
“平生灯火读书心,便与衲僧同器类”则展现了蔡仲志对读书的热爱以及对僧侣生活的向往,他将自己与僧侣视为同类,渴望一种远离尘嚣、心灵纯净的生活方式。
“自从供职江上郡,一月常勤五七问”描述了蔡仲志在江边郡县任职时的忙碌,一个月内频繁处理事务,体现了官场工作的紧张与压力。
“向来书至乞庵名,永处那伽表嘉遁”表明蔡仲志曾请求给自己的住所命名,并以“那伽”(一种水蛇,常比喻隐士)自比,表达了他希望远离世俗,追求隐逸生活的愿望。
“世间万事不挂眼,蒲团不动跏趺稳”进一步强调了蔡仲志对世事的淡然态度,即使面对纷扰的世间,他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坐在蒲团上,安稳地修行。
最后,“客至清谈真老禅,数枝霜竹伴幽韵”描绘了蔡仲志接待来访者时的情景,通过清谈交流,仿佛与老禅师对话,周围有几枝霜竹相伴,营造出一种高雅、宁静的氛围,体现了他追求的精神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蔡仲志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对官场的疏离、对读书和佛法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的淡然态度,是一首富有哲思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