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过二兄石淙别业同游洪范东流用韵六首(其一)
村翁底事争相笑,驴背风吹白接䍦。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于慎行的《夏日过二兄石淙别业同游洪范东流用韵六首(其一)》描绘了一幅夏日乡村游历的画面。首句“十里行歌路欲迷”,以轻快的歌声和蜿蜒的小路,展现出诗人与友人悠然前行的情景,仿佛被美景所吸引,迷失在了欢歌笑语中。
“石桥曲径过龙溪”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特色,石桥、弯曲小径和流淌的龙溪,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暗示着他们正穿行在山水之间,享受着自然之美。
“村翁底事争相笑”,这里的“村翁”可能是指当地的老者,他们看到诗人一行,不禁露出笑容,这笑容背后或是对客人的欢迎,或是对眼前和谐景象的欣赏,增添了人情味。
最后一句“驴背风吹白接䍦”,诗人坐在驴背上,风吹拂着白色的接䍦(一种草帽),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夏日出游的轻松惬意,也暗含着诗人与友人共享夏日时光的愉悦心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次夏日乡村游历的愉快经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乡间淳朴的人情之美。
词语解释
白接的意思:见“ 白接篱 ”。...
背风的意思:◎ 背风 bèifēng[be out of the wind;on the lee side] 风不能直接吹到...
村翁的意思:乡村老人。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四:“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元 张可久 《沉醉东风·静香堂看雨》曲:“乘落日,村翁捕鱼;感西风,倦客思鱸。” 清 郑燮 《再到西村》诗:“送花邻女看都嫁,卖酒村翁兴不违。”...
底事的意思:(1).何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关汝诸人底事,而生异议!”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底》:“ 江 南俗语,问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来已入诗词中。” 陈毅 《为苏南磨擦答某君书》诗:“投降缘底事?敌伪已图穷。”(2).此事。 宋 林希逸 《题达摩渡芦图》诗:“若将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杀。” 清 李渔 《蜃中楼·怒遣》:“归向慈亲告,底事羞还怕。”...
过龙的意思:指过付贿赂。《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张廪生 世事熟透,便寻个巡道梯己过龙之人与他暗地打个关节。” 王古鲁 注:“过龙,指过付贿赂。”《水浒后传》第九回:“臭味相投,两个最称莫逆。説事过龙,彼此纳贿。”...
里行的意思:官名。 唐 置, 宋 因之。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皆非正官,也不规定员额。 唐 刘肃 《大唐新语·举贤》:“初, 周 以布衣直门下省, 太宗 就命监察里行,俄拜监察御史。‘里行’之名,自 周 始也。”《新唐书·百官志三》:“ 开元 七年……又置御史里行使、殿中里行使、监察里行使,以未为正官,无员数。” 宋 欧阳修 《再论台官不可限资考札子》:“令举官自京官已上,不问差遣次第,惟材是举。使资浅者为里行,资深者入三院。”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持宪储闱·里行》。...
龙溪的意思:茶名。《宋史·食货志下五》:“散茶出 淮南 、 归州 、 江南 、 荆湖 ,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十一等。”...
曲径的意思:◎ 曲径 qūjìng[winding path] 曲折迂回的小路沿着山间曲径,终于找到了那个猎户...
石桥的意思:(1).石造的桥。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河东岸有石桥,桥本当河,河移,故厕岸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凌石桥之莓苔,越 楢溪 之紆縈。” 周瘦鹃 《赏菊椰子林》:“溪上架着一条弓形的石桥,桥栏上齐整地排列着好多盆黄色和浅紫色的菊花。”(2).特指 浙江省 天台山 的名胜 石梁 。梁连接二山,形似桥,故称。 唐 宋之问 《灵隐寺》诗:“待入 天台 路,看余度 石桥 。” 宋 梅尧臣 《送微上人归省天台》诗:“释子怀慈母,吾儒未易轻。不寻琪树去,肯向 石桥 行。” 宋...
行歌的意思:◎ 行歌 xínggē[walk and snivel at the same time] 歌,吟,抽咽的哭。行,走动着。行歌意为一边走着一边抽抽咽咽地哭。是孩子的哭状儿闻之亡去入山林行歌。——晋· 干宝《搜神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