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壶自咏(其十)
宋 · 汪莘
谁和阳春曲,仍操白雪音。
郊寒犹有骨,岛瘦未无心。
云到散时看,月当亏处寻。
可怜持玉尺,终不度金针。
郊寒犹有骨,岛瘦未无心。
云到散时看,月当亏处寻。
可怜持玉尺,终不度金针。
注释
谁:指代某人。阳春曲:春天的歌曲,比喻高尚或优美的艺术作品。
仍:仍然。
操:演奏。
白雪音:高雅的音乐,可能指《阳春白雪》这样的高雅乐曲。
郊寒:郊野的寒冷,形容环境艰苦。
犹有骨:仍然保持坚韧。
岛瘦:岛屿般的清瘦,比喻孤傲或清贫。
未无心:并未失去内心的热情。
云到散:云雾消散。
月当亏:月亮缺损。
寻:寻找。
可怜:可惜。
持:拿着。
玉尺:比喻极精确的工具或标准。
度:衡量。
金针:比喻极细小的事物或难以把握的技巧。
翻译
谁在唱着春天的歌曲,仍然保持着高雅的旋律。即使身处郊野的寒冷中,仍有坚韧的精神。
在云雾消散之际寻找,月亮缺损之时探寻。
可惜啊,尽管手中握有精准的尺子,却无法衡量细微如金针的事物。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汪莘的《方壶自咏》之十,体现了诗人在艺术创作上的独特追求和高洁情操。
“谁和阳春曲,仍操白雪音。”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以及他对于纯净、高雅音响的执着追求。阳春曲是古代的一种乐曲,白雪音则象征着清澈、纯洁的声音。
“郊寒犹有骨,岛瘦未无心。” 这两句暗示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以及他对于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郊野的寒冷如同有骨之坚硬,孤岛的瘦削却仍保留着生命的迹象。
“云到散时看,月当亏处寻。” 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观察自然景物的细腻和深入。他在云散的时候细细观看,在月亮渐渐消失之际去寻找美丽的瞬间。
“可怜持玉尺,终不度金针。”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艺术创作标准的坚守。即使是最精致的工艺——用玉尺来量度,也绝不会使用世俗的金针去衡量作品的价值。这反映出诗人对个人艺术追求的执着和不妥协。
总体来说,这首诗展示了诗人的艺术理念、他的自然观察和内心情感,表达了一种超脱凡尘、高洁独立的艺术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