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鸿仪寺
宋 · 晁冲之
秋色远如许,寒花奈若何。
客行伤老大,野次记经过。
废圃犹残菊,枯池但折荷。
吾生与物态,天意岂蹉跎。
客行伤老大,野次记经过。
废圃犹残菊,枯池但折荷。
吾生与物态,天意岂蹉跎。
注释
秋色:秋天的景色。远:遥远。
奈若何:又能怎么办。
客行:旅人行走。
伤老大:感叹岁月流逝。
野次:野外路边。
废圃:荒废的园子。
犹:仍然。
残菊:残留的菊花。
枯池:枯败的池塘。
折荷:折断荷花。
吾生:我的一生。
物态:万物的状态。
天意:老天爷的安排。
蹉跎:耽误,错过。
翻译
秋天的景色如此遥远,寒冷的花朵又能如何呢。行走在旅途上,感叹岁月无情,只能记住沿途的风景。
荒废的园子里还残留着菊花,枯败的池塘边只有凋零的荷花。
我的一生与万物的变化相应,老天爷的安排难道会有误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萧瑟景象,诗人在行走中感受到了时光流逝带来的沧桑变化。开篇“秋色远如许,寒花奈若何”两句,通过对秋天远处颜色的描写和对冷风中的花朵无奈情状的提问,表现了诗人对于季节更迭、自然景物凋零的感慨。
接着,“客行伤老大,野次记经过”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于年华流逝和生命易逝的哀伤。这里的“客行”指的是游子怀念家乡,而“伤老大”则是对人生易老、光阴荏苒的感慨。“野次记经过”则是在荒野之中,留下了旅途中的足迹和心迹。
第三段“废圃犹残菊,枯池但折荷”展示了一种衰败与凋零的景象。诗人通过对废弃菜园中尚存的菊花和干涸池塘里偶尔可见的折断荷叶的描绘,表达了对于生命力和自然界顽强生长的赞美。
最后,“吾生与物态,天意岂蹉跎”两句,诗人对比自己的命运与自然万象,感叹天道无常,人的生命如同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是受到大自然规律支配的。这里“岂蹉跎”意味着难以捉摸和理解,表达了诗人对于天意不可预测和人类渺小的认识。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萧瑟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生命流逝、自然凋零以及宇宙无常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