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苕溪僧妙询于其所居净域开小轩楚僧举季若为永名仆以陶靖节乘流遇坎之语榜曰乘遇亦足以触所遇而安不然虽无名可矣赏析

苕溪僧妙询于其所居净域开小轩楚僧举季若为永名仆以陶靖节乘流遇坎之语榜曰乘遇亦足以触所遇而安不然虽无名可矣

宋 · 王铚
一性本为明,返为群物迷。
境净皆径山,心清即苕溪。
启扉迥临湖,湖宽觉天低。
花木春艳艳,松竹凉凄凄。
凭栏快神襟,永与尘事暌。
归船动菰蒲,兴断残霞西。
浮烟暝自起,待得众羽栖。
贮空诸佛心,妙理何端倪。
乘流与遇坎,万理皆筌蹄。
聊陈渊明意,斧藻粲幽题。
岂有明月珠,祇照浊水泥。
期我老中林,灭迹为圃畦。
况复大开士,赋咏自攀跻。
禅深有根源,句圆无角圭。
乃知文字工,自与造化齐。

注释

明:清明、明白。
群物:世间万物。
径山:佛教名山,象征清净之地。
苕溪:浙江名溪,象征内心纯净。
扉:门扇。
迥:遥远、开阔。
湖宽:湖面宽阔。
快神襟:使心灵愉快。
尘事:世俗之事。
归船:归途的船只。
菰蒲:水生植物。
浮烟:轻烟。
众羽:众多飞鸟。
诸佛心:佛性的空灵之心。
万理:万事万物的道理。
筌蹄:捕鱼和驾车的工具,比喻事物的表面现象。
渊明:陶渊明,东晋诗人。
斧藻:比喻诗文的修饰。
明月珠:比喻明亮的事物。
老中林:老年隐居于山林。
大开士:大彻大悟的高僧。
禅深:深沉的禅修。
句圆:语言圆润无缺。
造化:自然。

翻译

人的本性原本清明,却在纷繁世事中迷失。
只要心境清净,如同身处径山,内心纯净则如苕溪。
打开门窗,湖光浩渺,仿佛天际也变得低矮。
春天花开烂漫,夏日松竹清凉。
倚栏远眺,心情舒畅,远离尘世纷扰。
归舟驶过菰蒲丛生之地,夕阳西下,兴致渐消。
暮霭升起,期待着众鸟归巢。
佛心空灵,深藏妙理,难以言表。
顺流而行或遭遇坎坷,世间万物皆可领悟。
暂且表达陶渊明的心意,诗文之美如深邃的隐秘主题。
哪里有明亮的明珠,只照亮浑浊的泥水。
期待我在老去后,隐居山林,过着耕种的生活。
更何况是大彻大悟的高僧,他们的诗篇自成高峰。
禅修深入有其根源,语言圆融无缺憾。
这才明白,文字技艺精湛,能与自然造化相媲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铚的作品,描绘了一位僧人在苕溪居住时的心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流畅,体现了作者对禅宗哲学的深刻理解。

“一性本为明,返为群物迷。”开篇即点出了一个哲理,万物原本是清明的,但因无知而陷入迷茫。接着,“境净皆径山,心清即苕溪。”表达了在清净的环境中,内心也能达到澄明的状态。

“启扉迥临湖,湖宽觉天低。”诗人开门就看见辽阔的湖面,天空似乎因为湖面的开阔而显得更加低矮。紧接着,“花木春艳艳,松竹凉凄凄。”描绘了春日中花木的繁盛和松竹间清风的凉爽。

“凭栏快神襟,永与尘事暌。”诗人倚靠在栏杆上,心情舒畅,与世俗的尘事保持距离。下句,“归船动菰蒲,兴断残霞西。”则是描写归途时船只在芦苇丛生的河岸行进,内心的激动随着夕阳的余晖而渐渐平息。

“浮烟暝自起,待得众羽栖。”诗人期待着能像鸟儿一样找到栖息之地,而“贮空诸佛心,妙理何端倪。”则是表达了对佛教智慧的追求和敬仰,以及这种智慧如同空中的云朵,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

“乘流与遇坎,万理皆筌蹄。”诗人通过比喻乗船遇险的情景,形象地表达了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时,内心的坚定与智慧。紧接着,“聊陈渊明意,斧藻粲幽题。”则是说诗人轻松地表述深远而微妙的意境,用简洁的语言剖析复杂的主题。

“岂有明月珠,祇照浊水泥。”诗中提到的明月珠,是比喻纯净和光明的事物,即使它发出了光芒,也只能照亮混浊的水泥,暗示了即便是高洁之物在污浊世界中的局限性。

“期我老中林,灭迹为圃畦。”诗人希望自己能够隐居山林,以至于老,消除世间的痕迹,就像园圃一般平静无波。最后,“况复大开士,赋咏自攀跻。”则是说即便是在广阔的世界里,学者们也能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攀登知识的志向。

“禅深有根源,句圆无角圭。”这两句强调了禅修的深度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没有棱角,不留痕迹。“乃知文字工,自与造化齐。”结尾处,诗人通过这首诗展示了自己的文学造诣,认为自己与造物主(自然)一样,都能创造出完美无瑕的作品。

总体而言,这首诗融合了禅宗哲学和诗人的个人情感,是一篇抒发心志、赞美自然之美的佳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