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柳柳州食虾蟆
强号为蛙蛤,于实无所校。
虽然两股长,其奈脊皴疱。
跳踯虽云高,意不离泞淖。
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
周公所不堪,洒灰垂典教。
我弃愁海滨,恒愿眠不觉。
叵堪朋类多,沸耳作惊爆。
端能败笙磬,仍工乱学校。
虽蒙句践礼,竟不闻报效。
大战元鼎年,孰强孰败桡。
居然当鼎味,岂不辱钓罩。
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
常惧染蛮夷,失平生好乐。
而君复何为,甘食比豢豹。
猎较务同俗,全身斯为孝。
哀哉思虑深,未见许回棹。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虾蟆:指蟾蜍。变形貌:变化多端的样子。
蛙蛤:蛙和蛤蜊的统称。
股:大腿。
泞淖:泥泞。
周公:古代圣贤,此处指代有智慧的人。
海滨:海边。
鼎味:比喻高位者的待遇。
钓罩:钓鱼者,比喻清高的人。
蛮夷:古代对非华夏民族的泛称。
豢豹:被驯养的豹子,比喻受人控制。
猎较:打猎比较。
翻译
虾蟆虽生活在水中,只是水中的样子变化多端。它们自称蛙蛤,但实际上并无区别。
尽管有两条长腿,但背部皮肤皱裂且多疱疹。
虽然跳跃得很高,但心中总是在泥泞中挣扎。
它们叫声相呼应,毫无道理,只是制造混乱。
周公对此无法忍受,将其视为教训,留下训诫。
我选择在海边抛却烦恼,希望能永远沉睡。
难以忍受同类太多,嘈杂声如同惊雷。
它们能破坏音乐,扰乱教育秩序。
虽然接受过越王勾践的礼遇,却从未有所回报。
那一年大战,谁更强,谁更软弱?
它们竟然成了鼎食之物,这难道不是对钓鱼者的侮辱吗?
起初我无法下咽,现在也能渐渐接受。
我常担心会被异族同化,失去一生的喜好。
而你又为何如此,甘愿像猛兽一样被饲养。
为了迎合习俗,保全自身就是最大的孝道。
可悲啊,你的深思熟虑,却未能改变你的决定。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名为《答柳柳州食虾蟆》。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某些社会现象和个人品德的深刻反思。
开篇“虾蟆虽水居,水特变形貌”两句,描绘了虾蟆(即蛤蟆,即青蛙)虽然生活在水中,但依然能改变自己的外观,隐喻着人世间那些表里不一、善于伪装之人的现象。紧接着,“强号为蛙蛤,于实无所校”则进一步指出这种虚假的行为其实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诗中还通过对比虾蟆和其他动物的特性,如“虽然两股长, 其奈脊皴疱”等句子,来批判那些外表华丽、内里空洞的人物。同时,“跳踯虽云高,意不离泞淖”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现象的厌恶和不认同。
接下来的“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等句子,则是对那些没有真正才华,只会吵闹造势的人进行了讽刺。诗中提到的“周公所不堪,洒灰垂典教”表明这些行为甚至连古代圣贤都不屑为之。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如“我弃愁海滨,恒愿眠不觉”等,韩愈表达了自己的厌倦和逃避的心情,希望能远离这种喧嚣和虚伪的世界。然而,“叵堪朋类多,沸耳作惊爆”则又反映出诗人对于这些现象无法完全逃脱的无奈。
后半部分如“端能败笙磬,仍工乱学校”等句子,则是对当时教育和学术界的不正之风进行了批评。诗中所表现出的“虽蒙句践礼,竟不闻报效”则表明这种错误行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谴责。
此外,“大战元鼎年,孰强孰败桡”等几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提及,进一步深化了诗中对于虚伪和不正之风的批判。而“居然当鼎味,岂不辱钓罩”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行为是否配得上古代圣贤的疑问。
最后,“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等句子,则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某些改变表示了一种认可。而“常惧染蛮夷,失平生好乐”则表达了对于外来文化或非正统思想可能带来的影响的担忧。
整首诗通过对虾蟆这一自然现象的描绘和比喻,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与批判,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