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碣山作
从前所闻见则否,过眼一过为刍狗。
何如此山世希有,一幅云林好心手。
周遭方广盈十亩,土肥泉滑峰棱瘦。
中有天地外无漏,山光水光昼复昼。
两两石楼如老叟,大者兀坐小回首。
大楼之左小楼右,长松低枝与石斗。
众石伛偻若奔兽,前行麋鹿后猿狖。
聚为月窟丰其蔀,仰首窥天通石腠。
散为玉衡布星斗,横数八八纵九九。
路断不断见遗构,有声无声狮子吼。
相传古寺废已久,残碑半缺成蝌蚪。
殿角生尘佛面丑,圆镜当中无净垢。
八门顶礼还抖擞,踏破前人旧窠臼。
归来大笑别良友,此山取作逋逃薮。
君心我心无避就,终当去去去莫后。
把茅盖头瓮遮牖,坐断云根观远岫。
不信名山有神守,管取洞天归两肘。
君不见藏山于泽未为固,夜半有力负之走。
窃负而逃逃者谁,字曰迹删名曰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和尚对山的深情,以及诗人对石碣山的探访与感悟。诗中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山的自然风貌和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山的热爱与向往。
首句“山僧住山今老朽”,点出山僧与山的深厚关系,暗示了山的古老与神秘。接着“逢人说山不去口”描绘了山僧对山的痴迷与不舍,进一步强调了山的重要性。
“从前所闻见则否,过眼一过为刍狗”两句,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表达了对山的珍惜与怀念,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变迁。
“何如此山世希有,一幅云林好心手”赞美了石碣山的独特与美丽,将其比作一幅精美的画卷,体现了诗人对山的赞美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周遭方广盈十亩,土肥泉滑峰棱瘦”描绘了山的广阔与自然之美,通过“方广”、“土肥泉滑”等词语,展现了山的生机与活力。
“中有天地外无漏,山光水光昼复昼”强调了山的神秘与永恒,仿佛与天地相连,不受时间限制,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两两石楼如老叟,大者兀坐小回首”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的建筑与自然景观,赋予了山以生命感。
“众石伛偻若奔兽,前行麋鹿后猿狖”将石头比作奔跑的野兽,生动地展现了山的动态美。
“聚为月窟丰其蔀,仰首窥天通石腠”描绘了山中洞穴的奇妙景象,仿佛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户。
“散为玉衡布星斗,横数八八纵九九”以天文现象比喻山的布局,展现了山的宏伟与复杂。
“路断不断见遗构,有声无声狮子吼”通过“路断”与“狮子吼”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敬畏与感慨。
“相传古寺废已久,残碑半缺成蝌蚪”描述了山中古寺的荒废与历史的痕迹,通过“残碑”与“蝌蚪”(古代文字)的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文化的传承。
“殿角生尘佛面丑,圆镜当中无净垢”通过寺庙的现状,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同时也暗示了对纯净与美好的追求。
“八门顶礼还抖擞,踏破前人旧窠臼”强调了对传统与历史的尊重与超越,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最后,“归来大笑别良友,此山取作逋逃薮”表达了诗人对山的依恋与向往,希望在此隐居,远离尘嚣。
“君心我心无避就,终当去去去莫后”表达了诗人与山之间的心灵契合,以及对未来的决心与期待。
“把茅盖头瓮遮牖,坐断云根观远岫”描绘了诗人理想的隐居生活,与山融为一体,享受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不信名山有神守,管取洞天归两肘”表达了诗人对山的信仰与信任,相信山中自有守护者,能够带给他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君不见藏山于泽未为固,夜半有力负之走。窃负而逃逃者谁,字曰迹删名曰鹫。”通过引用典故,表达了对自由与逃避的思考,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山的深深眷恋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山的描绘与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尊重、对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语言生动,情感丰富,富有哲理,是一首充满诗意与深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