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道王兰若
瞑禽愁雪意,夜筱助风威。
烛尽思燃带,衾寒起覆衣。
不知孤棹去,明夕更何依。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高启所作的《宿道王兰若》。诗中描绘了诗人借宿在僧舍的经历和感受。首句“借榻到僧扉”,简洁地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投宿情景,僧舍的门扉为他提供了一处暂时的栖身之处。然而,“虽安未是归”一句,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对家的思念,即使身处安宁之地,也意识到这不是真正的归宿。
接下来的两句“瞑禽愁雪意,夜筱助风威”,通过描绘夜晚禽鸟因雪而愁,以及竹林在风中摇曳的情景,渲染出一种孤寂和寒冷的氛围。诗人寓情于景,将自己的心境融入自然之中。
“烛尽思燃带,衾寒起覆衣”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夜晚的孤独与寒冷,蜡烛燃尽,他不得不点燃腰带照明,被子的寒意使他起身加衣。这些细节刻画出诗人在异乡的艰辛与无奈。
最后两句“不知孤棹去,明夕更何依”,直抒胸臆,诗人表达了对未知明天的迷茫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不知道自己这孤舟离去后,明日又将何处寻找依靠。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词语解释
风威的意思:(1).风的威力。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稜稜霜气,蔌蔌风威。” 唐 杜甫 《夜》诗:“絶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 清 顾炎武 《酬李子德二十四韵》:“不出风威灭,无营日影徐。”(2).指风发出威力。 清 季开生 《十月初六发榆中抵鱼河驿》诗:“振野凉风扑马飞,孟冬絶塞已风威。”(3).指教育风化的声势、威力。《后汉书·循吏传·王涣》:“在 温 三年,迁 兗州 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宋 苏舜钦 《送杜密学赴并州》诗:“惠爱留 关 辅,风威入塞垣。”《好逑传》第十回:“老恩臺大人,风威霜厉,...
覆衣的意思:犹覆被。谓以衣加惠。《后汉书·公孙述传》:“ 蜀 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穀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
孤棹的意思:亦作“ 孤棹 ”。独桨。借指孤舟。 唐 长孙佐辅 《杭州秋日别故友》诗:“独随孤櫂去,何处更同衾。” 宋 徐铉 《送黄秀才姑熟辟命》诗:“水云孤棹去,风雨暮春寒。” 明 姚潜 《叶南屏田梅岑携樽过访同家舒恭侄赋》诗:“孤棹愁中去,清歌醉后听。” 柳亚子 《为香凝先生题画》诗:“缘溪孤櫂夷犹去,人与归鸦共渺绵。”...
借榻的意思:借人床榻睡觉。犹借宿。 宋 秦观 《寄题赵侯澄碧轩》诗:“何日解衣容借榻,卧听螭口泻泠泠。” 金 元好问 《外家南寺》诗:“白头来往人间徧,依旧僧窗借榻眠。”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余年十八,受知于 浙 督 程 公 元章 ,送入 万松书院 肄业,离家二十里,夜不能归,輒借榻 湖州 沉谦之 、 永之 寓所。”...
尽思的意思:尽哀思。《孔子家语·致思》:“ 由 ( 仲由 )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雪意的意思:(1).将欲下雪的景象。 宋 王安石 《欲雪》诗:“天上云骄未肯同,晚来雪意已填空。” 清 郑燮 《浪淘沙·江天暮雪》词:“雪意满 瀟 湘 ,天淡云黄。” 瞿秋白 《饿乡纪程》六:“天色阴沉沉的竟有雪意。”(2).犹寒意。 宋 欧阳修 《渔家傲》词:“惟有酒能欺雪意,增豪气,直教耳热笙歌沸。”(3).指高洁的情致。 宋 侯寘 《醉落魄》词:“夜阑火冷孤灯灭,雪意梅情,分付 漆园 蝶。”...
烛尽的意思:烛已点完。多表示到了深夜。《礼记·曲礼上》“烛不见跋” 汉 郑玄 注:“跋,本也,烛尽则去之,嫌若烬多有厌倦。” 南朝 梁 徐君蒨 《共内人夜坐守岁》诗:“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新唐书·令狐綯传》:“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金莲华炬送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女》:“ 柴 益喜,烛尽见跋,遂止宿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