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谓光嗤景仁谈禅而自谈又因用前韵为景仁解禅
宋 · 司马光
贱子悟已久,景仁迷自今。
良因拯溺急,是致涉波深。
到岸何须筏,挥锄不见金。
浮云任来往,明月在天心。
良因拯溺急,是致涉波深。
到岸何须筏,挥锄不见金。
浮云任来往,明月在天心。
注释
贱子:谦称自己地位低微。悟:领悟,明白。
景仁:可能是人名或代指某人。
迷:迷失,困惑。
良因:良好的初衷。
拯溺:拯救落水者。
涉波深:陷入困境。
筏:竹筏,水上工具。
锄:农具,这里比喻行动。
金:财富,比喻世俗追求。
浮云:象征变化无常的事物。
来往:来去,比喻世事变迁。
明月:象征纯洁和永恒。
天心:天空中央,寓意内心深处。
翻译
我这个卑微的人已经明白很久了,景仁却从今天开始迷惑。美好的初衷是为了拯救沉沦之人,却因此让自己陷入困境更深。
到达彼岸并不需要竹筏,挥动锄头眼中已无金银。
浮云自由自在地来去,明亮的月亮始终照耀在天空中心。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作,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心境和选择,表达了诗人对于修养与悟道的理解。诗中“贱子”指的是自己,即司马光本人,而“景仁”则是被比较的对象,这里可能是某位佛教僧侣或者修行者。
首句“贱子悟已久,景仁迷自今”,表达了诗人认为自己早已悟到了某种道理或真谛,而景仁却仍旧处于迷惑之中。这里的“悟”和“迷”,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和修行态度。
接下来的“良因拯溺急,是致涉波深”,则是对比两者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努力和深度。诗人认为自己(贱子)能够及时地理解并从中解脱出来,而景仁却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到岸何须筏,挥锄不见金”,这两句通过比喻表达了修行的过程和结果。筏是古代渡河用的工具,诗人认为已经达到彼岸,不再需要这些外在的帮助;而挥锄不见金,则是在说寻找真理的过程中,已不再执着于物质世界的财富。
最后,“浮云任来往,明月在天心”,则是对内心状态的一种描绘。诗人认为自己的内心如同明月一般清澈、恒定,不为世间的浮躁所动摇。
整首诗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心境和修行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和悟道过程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