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难后答和于鳞旧贻四首(其二)赏析

难后答和于鳞旧贻四首(其二)

明 · 王世贞
屈指人间世,名成岂偶然。
中原方轨在,畏路拂衣偏。
病色高千古,穷愁自一天。
可无沮溺耒,难并汶阳田。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所作的《难后答和于鳞旧贻四首》中的第二首。诗人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洞察。

首句“屈指人间世”,通过手指的轻轻一弹,暗示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表达出对人世间沧桑变化的感慨。接下来,“名成岂偶然”强调名声的获得并非偶然,暗含着对功名利禄的反思,认为背后可能蕴含着个人的努力和命运的安排。

“中原方轨在,畏路拂衣偏”进一步描绘了社会的规则与个人选择之间的矛盾。"中原方轨"象征着大道或常规,而“畏路拂衣偏”则形象地表达了在遵循常规的同时,个体可能会面临艰难抉择,不得不偏离既定的道路。

“病色高千古,穷愁自一天”两句,诗人以病态和穷愁来比喻人生的困苦和忧患,这种困苦和忧患似乎超越了时空,成为永恒的存在。

最后两句“可无沮溺耒,难并汶阳田”引用典故,沮溺是古代隐士,耒是农具,汶阳田则是肥沃之地。诗人借此表达,即使有隐居的愿望,但在现实中,想要完全避开尘世纷扰,像沮溺那样耕田度日,实属不易,暗示了人生道路的复杂与无奈。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语言凝练,体现了王世贞作为文学大家对于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