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中兴颂碑
元功百战两京复,万里阿瞒归故乡。
干戈纷纷遍四海,浯碑已立湘江旁。
太师艰难喜粗定,作此大字龙鸾翔。
纸摹缣拓四百载,家家传宝踰琳琅。
唐文中世未变古,燕许偶俪为班扬。
次山之文可也简,此颂未追周鲁商。
禄山滔天等穷浇,春秋之法诛无将。
骋兵二字斥边将,此语岂足惩奸强。
末篇三章颇辞费,笔力不复能铿锵。
磨崖勒铭亦何有,反复自赞乃尔详。
向来各人过许与,举世附和无雌黄。
淮西仆碑无墨客,惜哉不得逢钟王。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蜀日:蜀国的日落。洛日亡:洛阳的灭亡。
前星:前代的星辰。
灵武:象征武威的星辰。
元功:大功。
阿瞒:曹操的小名。
干戈:战争。
浯碑:湘江边的石碑。
太师:指唐代某位太师。
粗定:初步安定。
纸摹:纸本摹写。
缣拓:丝绸上拓印。
燕许偶俪:燕王李俨和许敬宗。
班扬:班固和扬雄。
次山之文:柳宗元的文章。
简:简洁。
禄山:安禄山。
春秋之法:《春秋》中的治国原则。
边将:边境将领。
奸强:奸邪强横。
末篇三章:末尾的三节。
辞费:辞藻冗长。
磨崖勒铭:在峭壁上刻字。
反复自赞:反复自我赞美。
雌黄:指批评或异议。
淮西仆碑:淮西被废弃的碑文。
钟王:钟繇和王羲之。
翻译
蜀国日落洛阳亡,前代星辰武威光。大功无数两京重光,曹操千里归故乡。
战乱四海纷扰,湘江畔立下浯碑记。
太师历经艰辛天下安,写下大字龙飞凤舞。
纸本摹刻流传四百年,家家视为珍宝无比。
唐代文风未改古道,燕许双璧比肩班扬。
柳宗元文风简洁,但这颂歌未及周公鲁商。
安禄山野心如海,春秋法则诛杀无赦。
‘用兵’二字斥责边将,此言不足以惩治恶霸。
末篇冗长辞藻繁复,笔力不再雄健铿锵。
石刻铭记又有何用,自我赞美如此详尽。
历来众人皆赞,世间无人异议。
淮西碑文无墨客欣赏,可惜未遇钟繇王羲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之望的作品,名为《浯溪中兴颂碑》。从内容上看,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安定和文化传承的赞美以及个人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
诗中的“蜀日既衰洛日亡”可能是在反思历史的变迁,蜀指的是古代的巴蜀地区(今四川一带),洛则是指东汉时期的都城洛阳。两地在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衰落。紧接着“前星灵武腾光芒”中的“前星”可能是一种象征,代表着先前的英杰之人或是指代特定的历史人物。
“元功百战两京复”则是在回忆某个历史时期的英雄事迹,这里的“两京”通常指的是唐朝的长安和东都洛阳。诗中还提到了“干戈纷纷遍四海”,这可能在描述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
接下来的“浯碑已立湘江旁”则是在具体地理位置上对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纪念,通过立碑来传颂其事。紧接着是“太师艰难喜粗定”,这里的“太师”可能是一种尊称,用以表达对某位英雄人物在艰难时期中取得成功而表示赞赏。
随后,“作此大字龙鸾翔”则是在描述诗人自己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和成就,通过书写碑文来展现其风貌。“纸摹缣拓四百载”则是在表达这种文化传承已经延续了很长的时间。
在“唐文中世未变古”一句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唐代文学艺术成就的高度评价,并认为这份文化遗产至今仍旧。紧接着,“燕许偶俪为班扬”则是在提及历史上的一些文学大家,燕许可能是指特定的地区或人物,而“班扬”则是对这些文学家的赞誉。
诗中还有一系列的历史和文化评论,如“次山之文可也简”,“此颂未追周鲁商”,“禄山滔天等穷浇”等,这些都是在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显示出诗人对于这些内容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批判。
最后,“末篇三章颇辞费”,则是在表达写作过程中的不易和用力,而“笔力不复能铿锵”则是对个人书法技艺的反思。随后,诗人又提到了“磨崖勒铭亦何有”,可能是在追问某种文化遗产或历史记载是否存在。
全诗最后,“向来各人过许与”、“举世附和无雌黄”则是在表达对于过去人们过度赞美某些事物的反思,而“淮西仆碑无墨客,惜哉不得逢钟王”则是对无法遇见理想中的文学巨匠(如唐代的钟繇、王维)的遗憾。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个人书法艺术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怀旧的情感,通过对过去事物的回忆来反映当下的某些失落或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