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花坞至白云堆僧舍午饭
清末民国初 · 俞明震
春山无尽藏,有云自深曲。
随处著茅庵,窅然寄心目。
云根函一窗,万竹深如束。
日午云不归,浓阴补山绿。
净理不可举,钟声来断续。
孤筇身外身,幽往迷前躅。
檐隙坐相忘,春去了无触。
古佛野僧旁,茶香饭初熟。
一饱不愿馀,人生几陵谷。
随处著茅庵,窅然寄心目。
云根函一窗,万竹深如束。
日午云不归,浓阴补山绿。
净理不可举,钟声来断续。
孤筇身外身,幽往迷前躅。
檐隙坐相忘,春去了无触。
古佛野僧旁,茶香饭初熟。
一饱不愿馀,人生几陵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春山,探访白云堆中的僧舍,享受简朴午餐的场景。首句“春山无尽藏”展现出春天山峦的盎然生机和深远意境。接着,“有云自深曲”暗示了山中云雾缭绕,环境清幽。“随处著茅庵”写出了僧舍的简朴与自然融入,诗人的心灵在此得到寄托。
“云根函一窗,万竹深如束”描绘了窗外竹林密集,仿佛被云雾包裹,增添了神秘感。午后时分,“日午云不归,浓阴补山绿”描绘了阳光透过云层,为山色增添了几分生动,也反映出时间的流逝。
“净理不可举,钟声来断续”表达了诗人对禅理的感悟,钟声的回荡则打断了他的思绪,使他意识到生活的当下。接下来,“孤筇身外身,幽往迷前躅”以杖藜比喻人生的孤独旅程,诗人迷失在前行的足迹中。
“檐隙坐相忘,春去了无触”描述诗人沉浸在僧舍的静谧中,对春去的感触淡然,心灵得到了净化。最后两句“古佛野僧旁,茶香饭初熟”,描绘了与僧侣共享简单午餐的和谐画面,诗人感慨“一饱不愿馀”,表达出对简朴生活的满足,以及对人生起伏的深刻理解。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中僧舍的生活情境,寓含了诗人对自然、禅理和人生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