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唐文学肃王校书行访衍略二上人留宿真庆精舍得闻字
观心方有悟,演法似无闻。
灯影欺微月,帘阴护宿云。
偶因来问竹,况得此逢君。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的诗《同唐文学肃王校书行访衍略二上人留宿真庆精舍》是徐贲所作,描绘了诗人深夜造访僧院的经历。首句“僧院城南僻”点出地点的偏远和静谧,暗示了诗人对清修之地的好奇与向往。次句“禅林夜见分”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氛围,禅林在月光下显得更为幽深。
“观心方有悟”表达了诗人在此时此刻通过观察内心,有所领悟,可能是在体验禅修的智慧。而“演法似无闻”则描绘了上人讲解佛法时的寂静无声,仿佛只有心灵的交流,没有外在的喧嚣。
“灯影欺微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灯光在月色中显得明亮,似乎有意遮掩微弱的月光,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深沉的气氛。接着,“帘阴护宿云”则以窗帘投下的阴影保护着夜晚的云朵,增添了禅院的宁静与祥和。
最后两句“偶因来问竹,况得此逢君”,诗人借询问竹子的机会,意外地遇见了上人,流露出惊喜之情,也暗含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富有哲理的表达,展现了僧院生活的静谧与禅意,以及诗人与僧人的邂逅之喜。
词语解释
禅林的意思:◎ 禅林 chánlín[Buddhist temple] 佛教寺院的别称...
灯影的意思:◎ 灯影,灯影儿 dēngyǐng,dēngyǐngr(1) [lamplight]∶灯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2) [lamp shadow]∶灯光照在物体上形成的影子...
观心的意思:观察心性。佛教以心为万法的主体,无一事在心外,故观心即能究明一切事(现象)理(本体)。《十不二门指要钞》上:“盖一切教行,皆以观心为要。” 唐 施肩吾 《题景上人山门》诗:“水有青莲沙有金,老僧於此独观心。” 宋 苏辙 《诸子将筑室以画图相示》诗之三:“久尔观心终未悟,偶然见道了无疑。” 清 龚自珍 《重辑六妙门序》:“五曰还,此门还是裂小网,开佛知见曰裂大网,还者非他,《觉意三昧》之观,观心是也。”...
僧院的意思:◎ 僧院 sēngyuàn[temple;Buddhist monastery] 佛教寺庙、寺院的总称...
宿云的意思:夜晚的云气。 唐 宋之问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诗:“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宋 苏轼 《答胡道师书》:“ 道师 又不远数百里负笈相从,秉烛相对,恍若梦寐,秋声宿云,了然在吾目中矣。” 元 赵孟頫 《桃源春晓图》诗:“宿云初散青山湿,落红繽纷溪水急。”...
微月的意思:犹眉月,新月。指农历月初的月亮。 晋 傅玄 《杂诗》:“清风何飘颻,微月出西方。” 唐 杜甫 《水会渡》诗:“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 王闿运 《七夕立秋作》诗:“虚庭一叶下,微月千里阴。”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五章:“是夕,微月已生西海,水波不兴。”...
无闻的意思:◎ 无闻 wúwén(1) [inglorious]∶没有名声;没有成名默默无闻(2) [deaf]∶指耳聋耳无闻,目无见...
演法的意思:(1).宣讲教义。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亦犹文士製碑,序终而续以铭曰;释氏演法,义尽而宣以偈言。” 唐 李深 《游烂柯山》诗之四:“安禪即方丈,演法皆寂灭。” 明 单本 《蕉帕记·揭果》:“那日演法之时,天曹便欲诛戮。又亏 长春子 求饶,留汝性命。”(2).谓传布教义的方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喇嘛一教,较浮屠、天方尤为诞罔……其演法则有‘跳布札’、‘放乌’、‘卜藏’诸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