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途中杂咏(其一)
明 · 祁顺
亭亭扶桑树,蟠结沧海东。
两干连根株,散作金碧丛。
羲和蕴灵巧,分得造化功。
寻常出异茧,状与瓮盎同。
弥罗暨灵池,一见皆下风。
谁能拔其尤,置向文房中。
制成五色锦,上献蓬莱宫。
两干连根株,散作金碧丛。
羲和蕴灵巧,分得造化功。
寻常出异茧,状与瓮盎同。
弥罗暨灵池,一见皆下风。
谁能拔其尤,置向文房中。
制成五色锦,上献蓬莱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图景,以“亭亭扶桑树”开篇,形象地勾勒出一棵高耸挺拔、枝繁叶茂的扶桑树,位于沧海之东,其形态与生长环境充满了神秘与壮丽。接着,“两干连根株,散作金碧丛”,进一步描绘了扶桑树的枝干与根部相连,形成一片金碧辉煌的景象,展现出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羲和蕴灵巧,分得造化功”两句,将太阳神羲和与自然界的创造力量联系起来,赞美了自然界中蕴含的神奇与智慧。接下来,“寻常出异茧,状与瓮盎同”,通过对比寻常与奇异,强调了自然界中存在着不平凡的现象,这些现象看似普通,实则蕴含着独特的魅力。
“弥罗暨灵池,一见皆下风”则表达了对扶桑树及其周围环境的敬畏之情,无论是远处的弥罗还是灵池,见到这棵扶桑树都自感渺小,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与崇敬。
最后,“谁能拔其尤,置向文房中。制成五色锦,上献蓬莱宫”,表达了对扶桑树的珍视与赞美,希望将其精华提炼出来,不仅用于装饰文房,更作为珍贵的礼物献给仙境般的蓬莱宫,寓意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扶桑树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中的美丽与神奇,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追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对自然的深深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