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七)
宋 · 苏轼
蜀士李八百,穴居吴山阴。
默坐但形语,从者纷如林。
其后有李宽,鸡鹄非同音。
口耳固多伪,识真要在心。
默坐但形语,从者纷如林。
其后有李宽,鸡鹄非同音。
口耳固多伪,识真要在心。
注释
蜀士:蜀地的读书人。穴居:隐居。
吴山阴:吴山的北边或阴面。
默坐:静静地坐着。
形语:用身体动作交流。
纷如林:众多的样子。
李宽:另一个人名,与前文的李八百对比。
鸡鹄:比喻两人观点不同,如同鸡和鹅叫声不同。
非同音:不一致,观点不同。
口耳:言语和听闻。
固多伪:往往多有虚假。
识真:识别真伪。
在心:关键在于内心。
翻译
蜀地的读书人李八百,居住在吴山的阴面。他静静地坐着,只用身体动作交流,跟随他的人都很多。
接着是李宽,他与李八百虽然同姓,但观点不同。
言语和听闻往往多有虚假,识别真伪关键在于内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逸之士李八百的生活情景。他居住在蜀地的吴山阴处,过着与世隔绝的穴居生活。尽管他不多言语,但他的德行和智慧却吸引了众多追随者,如同树林一般茂密。这之后,又提到了李宽,他的为人不同于常人,就如同鸡和鹄虽然相似但鸣叫各异。诗中的“口耳固多伪”表达了对外界喧嚣多为虚假的看法,而“识真要在心”则强调了辨别真伪须凭内心的智慧。
这首诗通过对李八百和李宽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于高洁品格和独特个性的赞赏,以及对世俗浮华的批判。同时,也反映出作者自己追求真理、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这是苏轼在宋代的一首作品,他以诗歌形式表达了个人对于真与伪的深刻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