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渡中作
明 · 薛始亨
四十未闻道,素尚栖名山。
兹怀逾二纪,理策及晨间。
水宿越再晨,奄昏亦已三。
棹讴烟雾里,微月照潺湲。
借问我何为,景行朱明天。
此中多贤哲,在野若龙渊。
崆峒礼广成,柱下师老聃。
熙攘尘埃子,予心亶不然。
兹怀逾二纪,理策及晨间。
水宿越再晨,奄昏亦已三。
棹讴烟雾里,微月照潺湲。
借问我何为,景行朱明天。
此中多贤哲,在野若龙渊。
崆峒礼广成,柱下师老聃。
熙攘尘埃子,予心亶不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四十岁后,内心追求道义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他渴望远离尘世的喧嚣,向往隐居名山,寻求心灵的宁静与真理。诗中提到的“二纪”可能指的是二十年,表明诗人这种志向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水宿越再晨,奄昏亦已三”,描述了诗人乘舟渡过河流,从清晨到黄昏,连续穿越两个日夜的旅程。这不仅是一次物理上的旅行,也是心灵之旅的象征,诗人通过这样的经历,寻找内心的平静与真理。
“棹讴烟雾里,微月照潺湲”,描绘了诗人乘坐的小船在烟雾缭绕的河面上航行,微弱的月光洒在流动的河水之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这里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描写,增强了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借问我何为,景行朱明天”,诗人以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宁静,更是在追寻更高远的理想与道德标准,如同仰望朱明天际,追求光明与真理。
“此中多贤哲,在野若龙渊”,诗人认为在这片远离尘嚣的土地上,隐藏着许多智慧与德行兼备的贤人,他们就像深藏不露的龙渊,深不可测,充满智慧与力量。
“崆峒礼广成,柱下师老聃”,引用古代传说中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圣贤的敬仰,希望能在这些贤哲的智慧中找到指引,如同向广成子学习,或是跟随老子学习道家哲学。
“熙攘尘埃子,予心亶不然”,诗人最后强调,尽管外界充满了纷扰与尘埃,但他的内心却坚定不移,不被世俗所动摇,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真理与道德的深刻追求,以及在追求过程中内心的平静与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