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袁修侍郎涨新池
唐 · 卢纶
引水香山近,穿云复绕林。
才闻篱外响,已觉石边深。
满处侵苔色,澄来见柳阴。
微风月明夜,知有五湖心。
才闻篱外响,已觉石边深。
满处侵苔色,澄来见柳阴。
微风月明夜,知有五湖心。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引水:引导水流。香山:地名,可能指香炉山或有香气的山。
近:靠近。
穿云:穿过云层。
复:又,再。
绕林:环绕树林。
篱外:篱笆外面。
响:声音。
石边:石头旁边。
满处:到处。
侵苔色:水浸润青苔使其颜色更鲜明。
澄:澄清, 清澈。
柳阴:柳树的阴影。
微风:轻微的风。
月明:明亮的月光。
夜:夜晚。
知有:知道有,暗示内心的向往。
五湖:泛指江南湖泊,也可能特指太湖。
心:内心。
翻译
从香山引来清泉临近,流经云雾又环绕树林。刚刚听见篱笆外水声回荡,随即感觉那声音来自石壁之间。
泉水漫过青苔染成翠绿,澄清的水面映出柳树的浓荫。
在微风拂动、月光明亮的夜晚,能体会到归隐五湖的思绪。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艺术再创造。诗人通过引入水源至香山附近,再经过云雾缭绕的林间,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水声在篱笆之外回响,而在石边则显得更加深邃,这不仅展示了声音与空间的巧妙结合,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观察和感知。
"满处侵苔色,澄来见柳阴"两句描绘了一幅春天景象,其中“苔”指的是地面的苔藓,而“侵苔色”则形容了苔藓逐渐蔓延覆盖大地的生机勃勃。"柳阴"则是春日里摇曳多情的柳树投下的阴影。通过这两句,诗人传达出自然界在春天中苏醒、更新的景象。
最后一句“微风月明夜,知有五湖心”,则是在一个宁静而清澈的夜晚,借着微弱的风和皎洁的月光,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五湖"在这里并非实指,而是象征着广阔无垠的自然世界,而“五湖心”则是诗人对这片自然所怀抱的深情厚谊。
整首诗通过精致的意象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是一篇富有画面感和内涵的山水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