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题毕业二十六周年高中同学聚会赏析

题毕业二十六周年高中同学聚会

当代 · 陈忠平
一别桥门散四涯,几番梦里话襟期。
鸡窗灯火同为念,世路风霜各不知。
廿六光阴髭半白,寻常况味酒千卮。
可怜独有清宵月,才说圆时是缺时。

词语解释

半白的意思:(1).一半白。 南朝 齐 王融 《奉和纤纤诗》:“两头纤纤綺上纹,半白半黑鷦翔羣。” 唐 白居易 《腊后岁前遇景咏意》诗:“海梅半白柳微黄,冻水初融日欲长。” 唐 王周 《小园桃李始花偶以成咏》:“半红半白无风雨,随分夭容解笑人。”(2).谓须发斑白。 唐 曹松 《拜访陆处士》诗:“万卷书边人半白,再来惟恐降玄纁。” 元 方夔 《夜坐》诗:“半白吟髭茁,餘红醉脸潮。”...

才说的意思:(1).犹才辩。《后汉书·郑玄传》:“﹝ 袁绍 ﹞客多豪俊,并有才説,见 玄 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2).犹将要。 梁斌 《红旗谱》五六:“ 江涛 才说冲上去,冷不丁有一把闪亮的刺刀,照他刺过来。” 梁斌 《播火记》七:“ 老山头 才说上手去拉,不知是谁伸过脚去踢掉他手里的灯笼。”...

灯火的意思:◎ 灯火 dēnghuǒ[candlelights] 泛指亮着的灯烛...

独有的意思:(1).独自具有;独自据有。《管子·形势》:“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唯夜行者,独有也。” 支伟成 通解:“夜行,谓阴行其德,则人不与之争,故独有之也。”《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2).只有;特有。《史记·历书》:“是时,独有 邹衍 ,明於五德之传,而散消息之分,以显诸侯。” 唐 张籍 《贺周赞善闻子规》诗:“此处谁能听,遥知独有君。” 茅盾 《子夜》五:“土匪这样猖獗,真是 中国 独有的怪现象。” 毛泽东 《冬云》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

风霜的意思:[释义](名)比喻旅途上或生活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 [构成]并列式:风+霜 [例句]饱经风霜。(作宾语)...

光阴的意思:◎ 光阴 guāngyīn[time] 明亮与阴暗,白昼与黑夜。指日月的推移。后世即用以表时间明月白露,光阴往来。——南朝梁· 江淹《别赋》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唐·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鸡窗的意思:亦作“ 鸡牕 ”。《艺文类聚》卷九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晋 兖州 刺史 沛国 宋处宗 尝买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 处宗 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輟。 处宗 因此言巧大进。”后以“鸡窗”指书斋。 唐 罗隐 《题袁溪张逸人所居》诗:“鸡窗夜静开书卷,鱼槛春深展钓丝。” 宋 范成大 《嘲蚊四十韵》:“鸡窗夜可诵,蛩机晓犹织。” 清 孙道乾 《小螺庵病榻忆语》:“还期他日,鸡牕映雪,早作和羹。”...

襟期的意思:(1).襟怀、志趣。 北齐 高澄 《与侯景书》:“繾綣襟期,绸繆素分。”《北史·李谐传》:“庶弟 蔚 ,少清秀,有襟期伦理,涉观史传,兼属文词。” 明 唐寅 《游焦山》诗:“乱流寻梵刹,洒酒泻襟期。” 清 王晫 《今世说·容止》:“ 梁 苍巖 襟期瀟洒,意度廓落,大类 坡仙 。”(2).犹心期。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期许。 元 袁易 《寄吴中诸友·冯景说》诗:“早託襟期合,能容礼法疏。” 清 陈梦雷 《绝交书》:“廻思十载襟期,恍如一梦,人生不幸,寧有是哉!”...

可怜的意思:[释义](1) (形)基本义:值得怜悯。 (2) (动)怜悯。 (3) (形)(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一提。 [构成]动宾式:可|怜 [例句]可怜的孩子。(作定语)不能可怜人。(作谓语)知识贫乏得可怜。(作补语)...

况味的意思:[释义](名)〈书〉境况和情味。 [构成]并列式:况+味 [例句]况味十足。(作主语)...

路风的意思:◎ 路风 lùfēng[style of work of railway department] 公交、铁路的工作风貌...

桥门的意思:◎ 桥门 qiáomén[portal] 桁架桥每端的头两个主要桁架之间的空间...

世路的意思:指人生道路、社会环境或人际关系。...

宵月的意思:(1).夜晚的月亮。 南朝 宋 鲍照 《和王义兴七夕》:“宵月向掩扉,夜露方当白。” 南朝 陈 顾野王 《拂崖篠赋》:“入扇壁之宵月,映 沅 澧 之惊湍。”(2).指夜晚。 北魏 高允 《鹿苑赋》:“奉请戒以毕日,兼六时而宵月。”...

寻常的意思:◎ 寻常 xúncháng[ordinary;usual;common] 普通,一般不寻常的来客岐王宅里寻常见。——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寻常巷陌。——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有清的意思:指 清 代。有,词头。《清史稿·礼志十二》:“有 清家 法,不立储贰。” 梁启超 《新民说》十六:“有 清二 百年间民德之变迁,在 朱 学时代有伪善者,犹知行恶之为可耻也,在 汉 学时代并伪焉者而无之,则以行恶为无可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