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樵岭
宋 · 杨蟠
衣冠仁义少,敢忽岭边人。
亦恐修荣达,行歌自负薪。
亦恐修荣达,行歌自负薪。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衣冠:指社会地位和礼仪,这里代指士大夫阶层。仁义少:指社会风气对仁义道德的淡漠。
岭边人:指偏远山区的人们。
修荣达:提升地位,获得显赫的荣誉。
行歌:边走边唱,形容生活艰辛但仍保持乐观。
自负薪:自己背柴火,表示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翻译
社会上对仁义之道的重视越来越少,怎能忽视那些住在偏远山区的人们。即使担心自己的地位提升和名誉显达,也要步行唱歌,自己背负柴薪谋生。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山中樵夫生活的诗,通过樵夫的形象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开篇“衣冠仁义少”两字,点出了时世之变迁,社会上的礼仪道德日渐稀薄,反衬出山中人保有的一丝未乱之雅。此处"衣冠"指代士大夫,"仁义"则是儒家倡导的理想品格。诗人以此表达了对世态的不满与失望。
接下来的“敢忽岭边人”四字,则转向山中樵夫的生活,"岭边人"指的是那些远离尘嚣,隐居山林之人。"敢忽"意味着诗人对这些樵夫的敬重与羡慕,他们不为世俗所动,不以名利为念。
而后两句“亦恐修荣达,行歌自负薪”则进一步描绘了樵夫的生活。"修荣"指的是樵夫们在山中采集柴薪的劳作,而"达"字暗示他们劳作的成果得以传递、交流。这两句诗表明樵夫不仅自足于山林之中,还能通过他们的劳动成果与外界建立联系。"行歌"二字,生动地展现了樵夫在劳动时的欢愉心情,"自负薪"则形象地描绘了樵夫扛着柴火回家时的景象。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山中樵夫与世间士大夫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简朴生活方式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