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佛台歌为张计部君简赋
明 · 欧大任
渤海城中台百尺,卧佛佛牙纪幽迹。
丽谯前耸古郡名,滮池半带沧波色。
东望茅焦有隐居,西临千木旧精庐。
省郎起家地官氏,藏寄台中万卷书。
台边翠柏手所种,槐阴满庭护云栱。
花开红杏席茵游,荫借苍藤张幕拥。
我行住岳泰岱中,观涛亦过溟渤东。
辟疆名园更栽竹,拄杖将寻张长公。
丽谯前耸古郡名,滮池半带沧波色。
东望茅焦有隐居,西临千木旧精庐。
省郎起家地官氏,藏寄台中万卷书。
台边翠柏手所种,槐阴满庭护云栱。
花开红杏席茵游,荫借苍藤张幕拥。
我行住岳泰岱中,观涛亦过溟渤东。
辟疆名园更栽竹,拄杖将寻张长公。
鉴赏
此诗描绘了卧佛台的壮丽景色与历史遗迹,展现了其作为文化圣地的独特魅力。开篇以“渤海城中台百尺”起笔,形象地勾勒出卧佛台的高耸壮观,接着“卧佛佛牙纪幽迹”点明此处的历史意义,佛牙作为纪念物,增添了神秘与庄严的氛围。随后,“丽谯前耸古郡名,滮池半带沧波色”两句,通过描绘周围环境的美丽与古老,进一步渲染了卧佛台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东望茅焦有隐居,西临千木旧精庐”则通过隐士的居住地,暗示了卧佛台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向往之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接着,“省郎起家地官氏,藏寄台中万卷书”揭示了卧佛台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胜地,更是知识与智慧的宝库,体现了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台边翠柏手所种,槐阴满庭护云栱”描绘了卧佛台内植物的繁茂与建筑的宏伟,翠柏与槐树的生长,不仅美化了环境,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繁荣。而“花开红杏席茵游,荫借苍藤张幕拥”则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卧佛台四季变换的美景,以及人们在此游玩的欢乐景象。
最后,“我行住岳泰岱中,观涛亦过溟渤东。辟疆名园更栽竹,拄杖将寻张长公”表达了诗人对卧佛台的向往与探索之心,同时也暗含了对古代文人如张长公等人的敬仰之情,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追忆与传承。
整首诗以卧佛台为中心,融合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人文情感等多个层面,展现了卧佛台作为一处文化与自然交融之地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