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女郎卞云装侨居半塘,八九年前曾过一面,比来湖,上见其案头有吴梅村诗册并虞山老人和章,寻览情词,不无今昔之感,因窃取二老意并云装近事,檃括成诗三首(其三)
清 · 金渐皋
不向长安斗狭斜,朅来水国傍蒹葭。
曾探织女矶边石,再见玄都观里花。
秋思潘郎惊鬓发,夜情白傅感京华。
三千年后篷莱路,知在琼楼第几家?
曾探织女矶边石,再见玄都观里花。
秋思潘郎惊鬓发,夜情白傅感京华。
三千年后篷莱路,知在琼楼第几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秦淮女郎卞云装侨居半塘的经历与情感。诗中充满了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境遇的感慨。
首句“不向长安斗狭斜,朅来水国傍蒹葭”,诗人以对比手法,将远离喧嚣的长安与宁静的水国相对比,暗示了主人公从繁华到宁静的生活转变,以及对自由与平静生活的向往。
“曾探织女矶边石,再见玄都观里花”两句,通过神话传说中的织女和玄都观,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寻与重逢,同时也寓含着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思考。
“秋思潘郎惊鬓发,夜情白傅感京华”则借用了潘岳和白居易的故事,潘岳因秋日思念而使鬓发变白,白居易夜晚思乡之情深感京城繁华。这两句不仅展现了主人公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反映了对故乡与过往生活的怀念。
最后,“三千年后篷莱路,知在琼楼第几家?”以远古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和琼楼,象征着理想与仙境,表达了主人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同时也蕴含着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与追求。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也有对当下生活状态的反思,更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展望,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